有這樣一個問題:有位警察局長站在路邊和一位老人說話,這時有一位小孩跑了過來,急促地對警察局長說:“你爸爸跟我爸爸吵起來了!”老人問道:“這個孩子是你的什么人?”警察局長說:“他是我兒子?!闭垎枺簝蓚€吵架的人與警察局長之間是什么樣的關系?
這個問題,100名被測試者,只有兩人回答正確!后來有個三口之家回答這個問題時,父母都答錯了,孩子卻飛快地說出正確答案:“局長是個孩子的母親,吵架者是孩子的父親——局長的丈夫與孩子的外公——局長的爸爸?!?/p>
對于如此簡單的問題,那么多成年人的回答為什么反而不如小孩呢?這便是定勢效應:根據(jù)成人的經(jīng)驗,警察局長通常是男人,從男局長這一心理定勢來推想,當然無法找到答案;而小孩子缺乏這方面的經(jīng)驗,也就不受心理定勢的影響,因此能一下子抓住問題的關鍵。
心理定勢是指對某個特定活動的準備狀態(tài),它能夠讓我們在進行一些活動時可以非常熟練,甚至于得心應手,能夠節(jié)約許多時間與精力。然而同時,心理定勢也會使我們的思維受到束縛,在解決問題時只采用常規(guī)的方法,而不是尋找其他的“捷徑”去突破,因此解決問題時可能帶來消極的影響。文章開頭的測試便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不但在思考或解決問題時可能出現(xiàn)定勢效應,在與他人認識或交往時,心理定勢也會有很大的影響。前蘇聯(lián)的心理學家曾經(jīng)進行過一個經(jīng)典的關于“心理定勢”的實驗:研究者將同一張照片出示給兩組參加實驗的大學生,然而在照片出示前,研究者對第一組學生說:“這是一位十惡不赦的罪犯?!倍诙M大學生卻被告知:“照片上的人是一位大科學家?!彪S后,研究者讓兩組大學生對照片上這個人作相貌評價,要求用文字描述出來。
第一組大學生是這樣描述的:雙眼深陷,表明仇恨充斥著他的內心,下巴突出,昭示著他在犯罪的道路上頑抗到底的決心……
第二組大學生的描述正好相反:雙眼深陷,可見此人思想深邃,下巴突出,說明此人在科學探索的道路上有著堅強的克服困難的意志……
同是一個人,只是因為事先得到有關此人的不同的身份提示,評價竟是如此天差地別,由此可見,在人們的認知過程中,心理定勢的影響是多么巨大!
定勢效應給管理者的啟示有很多:比如,能夠把人限制住的只有人自己。人的思維是無限的,有億萬種可能性。也許我們正被困在一個看似走投無路的境地,也許我們正囿于一種兩難選擇之間,這時你一定要明白,這種境遇只是因為我們固執(zhí)的定勢思維所致,只要勇于重新考慮,一定能夠找到不止一條跳出困境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