⑤五行拳歌訣:
劈拳之形似斧,崩拳之形似箭,鉆拳之形似錐,炮拳之形似炮,橫拳之形似梁。
劈拳:雙榻雙鉆氣相連,起吸落呼莫等閑。易骨易筋加洗髓,腳踩手劈一氣傳;
鉆拳:鉆拳原是地反天,上下同打是真?zhèn)?。左右相同隨意變,收吸發(fā)呼勁合丹;
崩拳:崩拳屬木疾似箭,發(fā)動全憑一寸丹。跟順變化隨法用,轉身提足把樹攀;
炮拳:炮拳先走虎跳澗,兩劈下裹如搜山。鉆崩之中加化打,提肛實腹水火關;
橫拳:橫拳出手似鐵梁,橫中有直橫中藏。左右穿裹應合意,收勢退橫勁宜剛。
五臺雨雪恨難消
唐傳形意指的是唐維祿的拳法。唐師綽號“唐小猴”,孫祿堂綽號“孫猴子” ,是說兩人皆有翻墻越脊之能,兩人并稱為“二祿”,諧音為“二鹿”,是說兩人皆有夜行三四百里的腳力。
唐師來京,為了避免施展腿功驚擾了路人,都是在寧河睡到一更天再動身,天亮時便到了北京,途中還要偷越過幾道關卡。
李存義給唐維祿起名為“唐劍勛”,取建立功勛之意,賞識的是唐師的技擊天賦。并不是善走便可以和孫祿堂齊名,當時的人都知道唐師的打法厲害。
唐師總是懶洋洋的,拿著個茶壺一溜達能溜達一天,但他是說比武便比武,非常果敢。他曾擊敗過一位開宗立派的名家,卻不許我們宣揚,這是唐師的武德。他是甘于平淡的人,也正因此,唐傳形意更多地保持著李存義的原味。李存義的拳法是天津國術館①的代表,有史學興趣的讀者可從唐傳形意中考證。
李存義出過一本拳論,開章言:“克敵制勝,唯形意拳獨擅其長。”接受記者采訪時,又說:“武術者,強身健體,國術者,保家衛(wèi)國,可稱國術者,形意拳。”
這一下引起了誤會,以為他要將“國術”二字劃歸形意拳所有②。眾人找來比武時說:“李先生,您看我這是武術還是國術?”來比武,李存義便接,因為解釋也沒用,舊時代的武林就是這樣,稍有不慎便騎虎難下。
李存義一生高風亮節(jié),不料晚年陷入無謂的糾紛中,所幸沒有失敗,保住了名譽,但一個人上了歲數(shù)還要天天比武,想起來也是很大的煩惱。
至于李存義所言形意拳的“獨善其長”是什么?老拳譜上有答案:“世之練藝者,必目有所見而能有所作為,故白晝遇敵尚能僥幸取勝,若黑夜猝遇仇敵,目不能視,將何以應之?唯形意拳,處黑夜間,隨感而發(fā),有觸必應?!雹?形意拳的精要,不是練視力、聽力,而是練這份感應。
在尚云祥門下的師兄單廣欽告訴我,尚師睡覺的時候,在他身邊說話、走動都沒事,可只要一把注意力放在他身上,尚師便挺身醒了。聽著神奇,但練形意拳日子久了,一定會出現(xiàn)這一效果。
形為所有外在,意為所有內在,形意拳就是“練一切”,一切都知道?!缎我馕逍腥瓐D說》④上便沿襲了尚師這一說法,講的是敏感,而且這個“有觸必應、隨感而發(fā)”還是“并不知其何以然”,是自發(fā)性的。
唐師一次給徒弟講拳,心中思索著什么,處于失神的狀態(tài)。而這徒弟想試唐師的功夫,突然一拳打來。唐師胡亂一撥弄便將他按趴下了,自己還是恍恍惚惚的。這徒弟從地上爬起來,非常高興,覺得試出了唐師的真功夫。
唐師卻從此不教他了,對外說:“某某已經超過我啦?!逼鋵?,便是將他逐出師門了。師徒間要坦誠相見,當傾心相授時,卻還抱著“偷學點什么”的心態(tài),這種人是不堪傳授的,否則有了武功將做下不可收拾的事,反而是害了他。
此人在唐師逝世后,仍自稱是唐師弟子,時過境遷,小輩人無法為老輩人負責,為避免其傳人尷尬,特將此人名字隱去。
形意拳也叫行意拳。我們的師祖是劉奇蘭,功夫出在兩條腿上,以身法著稱,被贊為“龍形搜骨”⑤。龍,就是一條大身子,這一支的后人李存義、尚云祥、唐維祿、薛顛均以腿功身法著稱。跟李存義比武不要有后退回旋的打算,只要一退,立刻被追上打倒,退無可退。
腿功是站樁站出來的,也是走出來的,唐維祿的徒弟尤其要走。早晨起來一走便是十里,兩手背后,活動著脊椎,或帶著點拳意。我們有時將“行意拳”的“意”字省去,順口地說,跟唐師學“行拳”。
唐師獨到的兵器是判官筆,在形意門中,判官筆就是雙槍,有一條胳膊長,槍頭是圓的,練嫻熟后再縮成一條小臂的長度。我特意打造了一對銅的,也不用點穴了,這種分量,不管捅在哪兒,人都得趴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