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前言:易性中國人

易性中國人 作者:曹世潮


中國人是誰,中國人覺著的不多,外國人了解的更少。中國文化個性在數(shù)千年被中國人自覺著,在今天有近十四億人自覺著,但是,這一文化個性和歷史事實卻沒有得到充分的表述和邏輯的解答。例如:

中國人一以貫之的精神是什么?中國人為什么活著?中國人為什么對生、活極其認真?中國人對生滅、死活的重視高于任何事物(包括信仰),生、死之事的儀典在中國比什么都隆重。一生之中祭典祖先、孝敬父母、戀愛結婚、生兒育女、生老病死,成了生命的節(jié)點,格外鄭重,為什么?

中國文化學術自春秋戰(zhàn)國以來,有諸子百家,三教九流。深刻的有老子,實用的有荀子,智慧的有韓非子、孫子,卻為什么只有孔子平平常常的學說獨步中國,幾成宗教?

為什么中國文化數(shù)千年生生不息。儒學一支,自孔子闡明以來,在漢武帝獨尊儒術以后綿延至今。中國的封建統(tǒng)治者一位一位的換,王朝一個一個的換,為什么他們對于孔子的敬奉卻完全一致,一代代的統(tǒng)治者都有過之而無不及。老百姓也禮敬有加,樂此不疲。

中國文化何以具有如此強大的統(tǒng)攝化合的能力,連入侵者也日漸認同,最后多融入其中(元朝、清朝基本如此)。今天這一文化已具十三億人口,漢文化圈人口更在此之上。一種文化統(tǒng)十多億人,且無流無派渾融為一,為什么?

中國人為什么不追求極端,人們執(zhí)著于“平”、“安”,從統(tǒng)治階層到平民百姓莫不如此,工作、生活、審美、休閑、娛樂先求平安。皇帝(領導)求天安、地安、人安,百姓求太太平平過日子,連革命也以太平(天國)為號召,為什么?

為什么在全球化、市場化的背景下,競爭雖如此激烈,中國人仍向往正常、平常、日常、經(jīng)常的生活方式,極力反對無常、非常、異常、反常,甚至狂歡節(jié)在中國各地都辦不起來(辦起來的,中國人也無法處于狂歡狀態(tài))。

中國教育一開始的主旨就是教書育人,數(shù)千年來都是講道德文章,沒有講科學生產(chǎn)、宗教信仰的。學生是學習生、活,而不是學習做事、學習成佛。學的內容多是背誦、覺悟,而不是認知、辯證。教、學講究身體力行,親歷親證,而不是理論、知識。中國人的教育與其它民族絕然不同。為什么?

為什么中國就是“中”國?中國人的民族個性、文化特征大多在全球的中間。除了情感態(tài)度為中庸之外,制造水平在中間(硬件制造不及德國,但一定比印度好;軟件設計不及印度,但一定比德國好),個性與共性在中間(個性不如西方的英國人,共性不如東方的日本人);人均GDP、腐敗程度在中間(世界上有二百余國家,中國排在100位左右),甚至社會制度也在中間(既不是共產(chǎn)主義,也不是資本主義,而是社會主義)。

為什么中國人有信仰而缺乏宗教信仰。中國人信奉天,皇帝也謙稱“天子”,指令行事也只是“奉天承運”,執(zhí)政也是應時而動,春季以獎賞為主,秋季以懲罰為主,所謂“秋后算賬”正是此意。百姓順天應人。強盜都打出“替天行道”的旗幟,他們什么都反,天性不反。至于天人合一,中國更是傾心不已。

為什么中國人動得如此劇烈,每天、每周、每月、每年都在動?!叭旰訓|,三十年河西”已成為中國現(xiàn)象。近一百年來每三十年左右必有一次革命性的變化,從一端走向另一端。從1919年“五?四”運動,到1949年解放,到1978~1979年的改革開放,到2009年的和諧社會,已走了兩個來回(當然全世界也是如此)。毛澤東說得更形象、更急迫:“七、八年來一次”。

為什么中國的每一次經(jīng)濟發(fā)展都源于“二”(包產(chǎn)到戶、績效掛鉤就能使中國經(jīng)濟發(fā)展,鄧小平一說:“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高速發(fā)展的經(jīng)濟就降不下來,這句話不提或少提,中國經(jīng)濟發(fā)展的速度就降下來)。

為什么自陳勝、吳廣至毛澤東,中國歷史上每一場革命(改朝換代)的動力都來之于“一”(等貴賤、均貧富、分田地)。何以中國人看到“一”就喜不自禁,就激動萬分,就風起云涌。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