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故事說,一個富人送給窮人一頭牛。窮人滿懷希望開始奮斗??膳R圆?,人要吃飯,日子難過。窮人于是把牛賣了,買了幾只羊,吃了一只,剩下來的用來生小羊??尚⊙蜻t遲沒有生出來,日子更艱難了。窮人把羊賣了,買成了雞,想讓雞生蛋賺錢為生,但是日子并沒有改變,最后窮人把雞也殺了,窮人的理想徹底崩潰了,這就是窮人的
根據(jù)一個投資專家說,富人成功的秘訣就是:沒錢時,不管多困難,也不要動用投資和儲蓄,壓力會使你找到賺錢的新方法,幫你還清賬單。這是個好習慣。這個故事給我們的啟發(fā),我想就是:性格決定了習慣,習慣決定了成功。做生意是這樣,做人也是這樣。
什么叫習慣?習慣是非常個人的,是自己受有道德的人影響而漸漸養(yǎng)成的。比如說,早睡早起就是好的習慣,晚睡晚起就不是一個好的習慣,偶爾一兩次加班晚睡晚起,那不叫習慣,那是特殊情況。好習慣是慢慢養(yǎng)成的,是不改變的,不是頭腦發(fā)熱、一時興起的口號或者誓言。
孔子說,我的道“一以貫之”,意思是持之以恒,永遠不改變,這是圣人之所以成為圣人的重要原因。
孔子64歲那一年,已帶領(lǐng)弟子周游列國9個年頭,歷盡艱辛,不僅未得到諸侯的任用,還險些喪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樂觀地堅守仁道的理想,鍥而不舍,不氣餒,不喪志,堅持到底,決不放棄,“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保ā墩撜Z·里仁》)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始終如一,一往直前。這種持之以恒的精神是非常值得今天的人學習和借鑒的。
孔子認為學問之道不可浮光掠影、三心二意,用他的話來說,貴在“有恒”二字??鬃诱f:“亡而為有,虛而為盈,約而為泰,難乎有恒矣?!保ā墩撜Z·述而》)大意是說,“圣人”我沒有見到過,能見到“君子”就不錯了;“善人”我沒有見到,能見到“有恒”者就不錯了。孔子利用“人而無恒,不可以作巫醫(yī)”的南方諺語和《易》“不恒其德,或承之羞”爻辭勸告學生說:如果沒有恒心,恐怕連做巫醫(yī)這種卑職都不配做,也做不了;如果這山望著那山高,三心二意的話,那么恐怕將一事無成,最終落得很羞恥的下場。
有恒方能成功,自古皆然。
晉平公秉燭而學的故事應(yīng)該對我們有所啟發(fā)。晉平公問師曠說:“我七十歲了,想學習(音樂),恐怕已經(jīng)晚了?!睅煏缯f:“為什么不點燃蠟燭學呢?”晉平公說:“哪有做臣子卻戲弄他的君王的呢?”師曠說:“盲眼的我怎么敢戲弄大王呢?我聽說,年輕時喜歡學習,好像初升太陽的陽光;壯年時喜歡學習,好像日中的陽光;老年時喜歡學習,好像點燃蠟燭的光亮。(擁有)蠟燭的光亮,與摸黑走路比,哪一個更好呢?”晉平公說:“說得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