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二、后生可畏

孔子為什么這樣紅 作者:陳清華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論語·子罕》)

對于后來的一代人我從來不敢輕視,這些孩子將來也許會成為社會各方面的領袖,在各方面遠遠超過我們,怎么知道他們不如我們?一個人,到了四五十歲還“無聞”的話那這個人也沒有什么值得敬

到了四五十歲而仍然“無聞”,就不足畏了。傅佩榮說,一般人把“無聞”解為“沒有聲名”,似乎值得商榷。因為孔子對于“聲名”有三點看法:第一,聲名可以由偽善而得,如“色取仁而行違”(《論語·顏淵》);第二,君子應該心胸寬大,超越聲名的誘惑,如:“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學而》)第三,聲名應該建立在仁德上,如:“君子去仁,惡乎成名?”(《論語·里仁》)

由此可見,“無聞者”不足畏,并不是指“沒有聲名的人”不值得“畏”。在此,“聞”的意思是“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里仁》)一句中的“聞”。換言之,一個人到了四五十歲還不曾明白人生正途,當然是隨波逐流、浪費生命了。這樣的人,我們何必去畏他呢?

孔子所重者不是聲名,而是實踐工夫。

張愛玲說,成名要趁早,來得晚的話,幸福也不會那么痛快。少年得志,早早成名,像寧鉑、謝彥波、干政等這些當年最為耀眼的神童那樣,這三位當年家喻戶曉的“神童”,何其令人羨慕,但是正因為得志太早,后來的路反而坎坷起來,他們沒有像當年媒體渲染的那樣,成為功成名就的人。

就說最有名的寧鉑吧。1978年,整個中國的報紙、雜志、電視都在報道寧鉑。據(jù)當時的報道,寧鉑兩歲半時已經(jīng)能夠背誦30多首毛澤東詩詞,3歲時能數(shù)100個數(shù),4歲學會400多個漢字,5歲上學,6歲開始學習《中醫(yī)學概論》和使用中草藥,8歲能下圍棋并熟讀《水滸傳》。幾乎一夜之間,這個戴眼鏡的神奇少年為整個國家所熟知。這個超乎尋常的“神童”刺激了望子成龍的家長們,促使他們給自己的孩子施加壓力。一些受到激勵的孩子紛紛效仿寧鉑,開始超前學習并跳級。離開少年班16年后,寧鉑曾私下回憶說,自己當時的痛苦主要還是來自于輿論的過分渲染?!霸诤芏鄨龊?,人們要求我七步成詩?!彼f,“那時我只是一個不諳世事的小孩,長期接受的教育又是順從、克己復禮,因此痛苦充溢著我的內(nèi)心。那些年我就是在壓抑自己的個性中度過的?!裢瘎儕Z了我許多應該享有的生活和娛樂的權利。”

寧鉑一直想逃跑。他很少做物理學科的研究,卻把大量時間用于圍棋、哲學和宗教。在中國科技大學天體物理系的課堂上,他開始向學生詢問托??荚嚨那闆r。1989年、1990年、1991年,他連考三次托福,均未過關。1988年結婚之后,他練習氣功,吃素,與平常的生活習慣漸行漸遠。1993年,因為與妻子的一次小口角,他跑出家門,四處游蕩了半個多月。這之后兩年間,他一度下海,最遠跑到了海南,最終卻又不得不回到中國科技大學。

1998年,寧鉑參與了一次央視“實話實說”節(jié)目,探討“神童教育”。當年的一則報道說:“節(jié)目錄制期間,寧鉑頻繁搶過話筒發(fā)言,語速很快,情緒激烈,猛烈抨擊‘神童教育’。周圍觀眾不時發(fā)出笑聲,很多年輕人已經(jīng)不知道他就是大名鼎鼎的神童寧鉑?!薄暗谝簧裢钡膬A訴已經(jīng)無人傾聽,屬于他的時代徹底煙消云散了。

2002年,寧鉑前往五臺山出家,很快就被中科大校方找了回去。他又一次失敗。再一年后,他成功了。

傅佩榮說,少年得志,固然令人羨慕,但是正因為得志,也就不再虛心認真去學習新的技術與能力,久而久之,成為官僚層級系統(tǒng)中的一員,無法展現(xiàn)新穎的生命力。反之,不去擔心別人對自己的疏忽及誤解,卻只反省自己有無真才實學,就是“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論語·憲問》)。

即使后來功成名就,孔子也不忘記少年時代的艱苦奮斗,并且絲毫不覺得難堪,這又表現(xiàn)了不忘本的精神。我們也許無法選擇命運,卻可以選擇自己對命運的態(tài)度,積極改善自我的條件,最后水到渠成??鬃拥睦?,正是青少年可以效法的。

想起葉倩文唱的一首歌:“這些道理我懂,可是一旦面對,叫我如何放得下……”道理誰都明白,可真要做到,難啊。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