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是孔子思想和行為法則的準繩。什么叫中庸?所謂“中庸”,就是要求人的行為,待人處事,做到不偏不倚,審時度勢,靈活變通;既不能太過,也不可不及,并用“禮”作為衡量太過和不及的標準,用“禮”來約束自己。
中庸是孔子心中最高的境界,能達到這種境界,絕對是圣人的層次了。中庸是高層次的道德,孔子的子嗣子思就在孔子死后,解釋了何謂中庸,他是這樣解釋的:“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本褪钦f,萬物都能在各自的位置上發(fā)展、生活,整個世界是世外桃源。
《中庸》說,過猶不及為中。《詩經(jīng)》中有兩句詩:“深則厲,淺則揭”,意思是一個人在過河的時候,水深的地方就把褲子拉高一點,不過再怎么高也會弄濕的,干脆這么走過去算了;水淺的地方,可以拉起衣服。
既不能太深,也不能太淺,要恰到好處,這才是本事。這就是中庸之道?!爸杏埂钡挠^點其實是一種身心自我調(diào)節(jié)的方法,目的在于使自己在各方面,如飲食、起居、生活、工作等方面,不致太過與不及,而做到適度、相宜。采用這種身心自我調(diào)節(jié)的方法,可以調(diào)和氣血,協(xié)調(diào)陰陽,使人體在適應外部環(huán)境的同時,保持并調(diào)節(jié)體內(nèi)環(huán)境的平衡。
格林斯潘這一名字在美國家喻戶曉,他連任美聯(lián)儲主席十幾年,以其前任從未有過的權威性和影響力左右著美國證券業(yè)乃至整個美國經(jīng)濟的運行,深刻影響著世界經(jīng)濟的運行軌跡,有“金融君主”、“經(jīng)濟沙皇”、“投資家”之稱。
格林斯潘一生坎坷曲折,潮落潮起。他從小就對經(jīng)濟現(xiàn)象十分敏感,人稱“數(shù)字狂”;在人生轉(zhuǎn)折時期果斷否定自己,路轉(zhuǎn)峰回;在攀越巔峰時期,審時度勢,力挽狂瀾;在政策制定中,舌戰(zhàn)群儒,據(jù)理力爭;在投資理財過程中,細心揣摩,碩果累累。
格林斯潘實際上是一個很平常的人,他并沒有什么值得炫耀的背景,他的成功之道就是耐心等待,寧靜致遠。格林斯潘的投資哲學中特別強調(diào)理性,他曾說中庸之道是惟一使他感到舒服的投資策略。具體來講,就是投資時不受他人的影響而堅持自己的觀點,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實質(zhì)價值而非熱門股作為投資的選擇基礎。格林斯潘總結他自己的哲學是:永遠不要損失。
格林斯潘指出:當人們因貪婪或者受到驚嚇的時候,他們時常會以愚蠢的價格買進或賣出股票。某些股票的長期價值是取決于企業(yè)的經(jīng)濟發(fā)展,而不是每天的市場行情。
中庸思想是避鋒芒、四兩撥千斤的處世之道,凡事未必一定要分出一個好壞,凡事卻一定要留有周旋的余地。中庸思想用老百姓的話來說就是“要……不要太……”式的生活哲學,簡單說就是中庸平和。陳魯民先生對此總結說:要有錢,但不要太有錢。人一定要有錢,沒有錢寸步難行,沒有錢家無安寧,沒有錢遭人白眼,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我的觀點是,錢要夠用且略有結余為最好,小富即安并不錯。我特別不贊成的是,一說有錢就和比爾·蓋茨、李嘉誠們?nèi)ケ?,那是自尋苦惱,自我折磨。如果有了太多的錢,即便是不會“一有錢就變壞”,你也根本用不了,只是一堆廢紙,弄不好還要被人綁架,飛來橫禍。
要成功,但不要太成功。人一定要有事業(yè),要當成功人士,至少小有成就,否則就會覺得虛度年華,人生失敗,別人也瞧不起。但不要太成功,因為,想要太成功,就要付出比別人更大的代價,花比別人更多的時間,太辛苦勞累,說不定還會積勞成疾,甚至英年早逝;而且,太成功者還易遭人妒忌,受人暗算,出頭椽子先爛,木秀于林風必摧之。
要娶靚妻,但不要太靚。娶妻娶色更要娶德,有幾分姿色,看著順眼即可,所謂下得廚房,進得廳堂就行。太漂亮了,百里挑一,國色天香,養(yǎng)不起,管不住,又不放心,戴綠帽子的幾率太高,既是經(jīng)驗之談,也為統(tǒng)計學所證實。因為,美女嬌娃,你喜歡別人也喜歡,覬覦的眼光遍布周圍,一不留神就后院起火。普希金死于此,武大郎摔在這兒,例子太多,舉不勝舉。
要清高,但不要太清高。有幾分清高,講一點操守,可以使自己不甘墮落,遠離庸俗,不去蠅營狗茍,鉆墻打洞,如狗搶骨頭似的去爭那些身外之物,有別于名利之徒。但是,太清高了,一塵不染,給人不食人間煙火之感,就會“皎皎者易污”;且“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朋”,陽春白雪,和者必寡,會讓人敬而遠之,少朋稀友。
要老實,但不要太老實。魯迅說:老實,常是無用的代名詞。我小時候極老實,別人一稱贊這孩子真老實,爹媽就在一旁嘆氣:早晚要受欺負,沒用處的貨!成年之后,我對自己的要求是,法律面前要老實,科學面前要老實,親人、朋友、同事面前要老實,該謙讓就謙讓;但是自己該得到的利益,就要據(jù)理力爭,受人欺侮,也不能忍氣吞聲,不怕撕破臉,敢于硬碰硬。人有點血性和剛強,才能立身于世。
要世故,但不要太世故。懂點人情世故,少些書生意氣,有點社會經(jīng)驗,就會對世相人心看得很透,能游刃有余地周旋于形形色色的人之中,免得上當受騙。但如果為人太世故,城府太深,八面玲瓏,四處討好,沒有是非心,不講恥辱感,裝聾作啞,明哲保身,那就失之油滑,近乎市儈。一旦被人提起,不是“老油條”,就是“老滑頭”,就像唐代那個著名的宰相“蘇模棱”,那也實在混得不怎么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