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八、仁者見仁,智者見智(2)

孔子為什么這樣紅 作者:陳清華


 

我們知道了這些道理,就了解居、里的意義就是“自處”,“里仁”的意思也就是一個人如何處在仁的境界。處世,處人,尤其是自處,都要有“自處之道”。再明白點(diǎn)講,什么叫“里仁”呢?就是我們隨時要把修養(yǎng)、精神放在仁的境界。

什么叫“仁”?全部《論語》的中心,談的就是這一個字:“仁”。第一篇“學(xué)而時習(xí)之”,學(xué)的是什么?學(xué)的是仁。一個“仁”字,在《論語》里出現(xiàn)了一百多次。

“仁”是什么?有人說,仁者,愛人;有人說,“博愛之謂仁”;有人說,克己復(fù)禮為仁。兩千年以來,莫衷一是??鬃又v仁,孟子講義,最后連起來就是仁義。

一個“仁”字,在中國講了千年,至今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其實,有時候一個意思,有多種表達(dá)方式,說法不同而已,意思都是一樣的。宇宙萬有的那個最原始的東西,哲學(xué)家叫它為本體,西方的宗教家叫它作上帝,印度人叫“佛”,叫“如來”,中國人叫“道”。在孔子那里,則叫它為“仁”。

南懷瑾在《論語別裁》一書中這樣總結(jié)“仁”:中國古代“仁”字就是這樣寫:人兩足走路旁加個二,為什么不就加個“一”?“二人”是兩個人,就是人與人之間,有我就有你,有你我就有他。有你、我、他,就有社會。一個人沒有問題,有兩個人就發(fā)生了怎樣相處、怎樣相愛、怎樣互助的問題,就是仁。仁就是人與人之間的事,這是文字上的解釋。

現(xiàn)在歸納起來:第一,題目的里仁。自處于仁,里仁象征了學(xué)問的中心在如何自處。自心是“體”,處于人之間就是“相”和“用”了。相就是人的行為,用則是發(fā)揮的作用。所謂自處就是自立,所謂處人就是立人。佛家的所謂“菩薩”之道,自立立人就是菩薩,這是梵文“菩堤薩埵”的譯音,譯成中文簡稱菩薩,等于中文的圣賢,名稱不同而已。自處處人,就是仁的體用。

第二,本篇孔子就講到“吾道一以貫之”,換句話說,就是體用一貫,有體有用。所以說仁只是行為,只講用不講體,不講內(nèi)心修養(yǎng),也錯了。如果像另一派的宋儒所說,仁就是在那里靜坐,養(yǎng)性談心為仁,不講究用,不能救世救人,不能立己立人,也錯了,應(yīng)該體用一貫。

第三,在第七篇《述而》里有“子曰: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边@四點(diǎn)是孔子講學(xué)問的中心綱要。這也是他“一貫”的道理。但在《顏淵》篇中卻提到“一日克己復(fù)禮,天下歸仁”的徹底語。

南先生對宋儒的一些匪夷所思的注解進(jìn)行毫不客氣的批評,并作了梳理。比如說,“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宋儒解釋,認(rèn)為愛好道德的人,討厭、看不起不道德的人,就是仁的境界。而《論語》的原文意思則是說,一個仁者,看到一個不仁者,應(yīng)該同情他,憐憫他,想辦法怎樣把他改變過來,這才是真正仁者的用心。

拋開對百姓施行“仁”政的制度要求不論,“仁”字有點(diǎn)拔高道德價值,帶有理想主義色彩,比如說“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生以成仁”,實際上成了一種追求,一種道德要求。正如一學(xué)者所說,“仁”永遠(yuǎn)是一個追求,只能令我們?nèi)プ汾s,但是誰也不能說我是絕對的“仁”。就像世上沒有絕對的事一樣,“仁”也一樣。所以南懷瑾先生說:那“仁”卻在燈火闌珊處。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