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稱為圣人的孔子除了在魯國大司寇的位置上短暫地進行了政治實踐外,一生中再沒有得到什么值得夸耀的機會。等到后來周游列國、四處碰壁的時候,他惟一能做的就是為自己的理想國進行無限豐富的設計。但是,孔子有理想、有信仰,即使在極度貧困的時候也能夠“樂道”,因為他有“君子固窮”的胸懷。
金陵客最近在一篇文章中說:孔子生當亂世,不管遭遇如何變化,始終心理平衡。面對落差,他信仰堅定,既不攀比,也不自卑,“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論語·里仁》);面對誘惑,他操守堅貞,既不媚上,也不媚俗,“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論語·述而》)。他自我評價說:“其為人也,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論而》)
孔子生活的時代,貧富差距不小,但孔子從不諱言財富。他說:“富而可求也,雖執(zhí)鞭之士,吾亦為之。”(《論語·述而》)看來,只要收入好,他對工種并不挑剔。但是,他更堅持自己的原則:“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論語·里仁》)他從不以富貴為人生最高目標,不以奢侈享受為幸福生活,從不因生活的困頓而影響自己對理想境界的追求。
孔子為什么不患抑郁癥?是因為他把信仰表現(xiàn)在行為上,把操守表現(xiàn)在實踐中,一生表里如一,言行一致。這恐怕是當代人最缺乏的品格?!熬又\道不謀食”,孔子甚至說:“朝聞道,夕死可矣”,足見他求道的迫切和重視。
把心態(tài)放松,不要這么嚴肅,平和一點,豁達一點,開朗一點,你會發(fā)現(xiàn)幸福就在你眼前。奧修怎么說的?他說:“有很多人在這個地球上,就在你坐的地方,至少有十具尸體曾經(jīng)葬在那里,他們也和你一樣嚴肅;他們曾經(jīng)在爭斗,現(xiàn)在,這些為一小塊土地而爭斗的人已不復存在,而土地依然存在……”
一個平和的人,寫出的文章也是耐人尋味的。比如說,王小波在《我看國學》一文中有這樣一段話:我現(xiàn)在四十多歲了,師長還健在,所以依然是晚生。當年讀研究生時,老師對我說,你國學底子不行,我就發(fā)了一回憤,從四書到二程、朱子亂看了一通。我讀書是從小說讀起,然后讀四書;做人是從知青做起,然后做學生。這樣的次序想來是有問題。雖然如此,看古書時還是有一些古怪的感慨,值得敝帚自珍。讀完了《論語》閉目細思,覺得孔子經(jīng)常一本正經(jīng)地說些大實話,是個挺可愛的老天真。自己那幾個學生老掛在嘴上,說這個能干啥,那個能干啥,像老太太數(shù)落孫子一樣,很親切。老先生有時候也鬼頭鬼腦,那就是“子見南子”那一回。出來以后就大呼小叫,一口咬定自己沒“犯色”??偟膩碚f,我喜歡他,要是生在春秋,一定上他那里念書,因為那兒有一種“匹克威克俱樂部”的氣氛。至于他的見解,也就一般,沒有什么特別讓人佩服的地方。至于他特別強調(diào)的禮,沒什么大意思。對于幼稚的人也許必不可少,但對有文化的成年人就是一種負擔。不過,我上孔老夫子的學,就是奔那種氣氛而去,不想在那里長什么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