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要不要補鈣?(5)

吃的真相2 作者:云無心


碘鹽之爭,焦點在哪里

在這場碘鹽之爭中,人們有沒有“選擇權”是沒有意義的(此處只是說明公眾有無選擇權不是解決公眾吃鹽健康問題的關鍵,絲毫不涉及公眾該不該有“選擇權”的問題——作者注)。有了“選擇權”,人們依然需要可靠的科學基礎才能正確選擇,否則就只是被謠言所左右。因此從技術的角度說,這個爭論的焦點實際上在于我們需要多少碘?食鹽中的碘是否過量了?

我們需要多少碘的問題還好回答,科學界也基本上達成了共識。按照2007年WHO、國際控制碘缺乏癥理事會(ICCIDD)和聯(lián)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的聯(lián)合報告,成人的推薦每日攝入量是150微克,懷孕和哺乳期的婦女是250微克,未成年人按年齡有所減少。美國的推薦數(shù)字與這個差不多,但最大安全上限差別比較大:對于成人,美國的標準是1100微克,而歐盟則是600微克。WHO等機構的建議則是按照尿碘中間值提出的,100~200微克之間是充足,200~300微克是過量,300微克以上是超量。過量可能導致敏感人群出現(xiàn)甲狀腺功能異常,而超量則使普通人群也可能增加風險。如果從尿碘中間值和每日攝入量之間的關系來看,WHO和歐盟的安全標準要接近一些。

但是有一些實際數(shù)字與此相當不符。比如日本居民的碘攝入量一般遠遠超過這些“安全標準”。在日本北部,居民日常大量食用海帶之類的海產品,碘的攝入量高達50000~80000微克,是上述“安全標準”的百倍以上。而美國,在20世紀70年代,尿碘中間值是320微克左右,當時的碘缺乏病發(fā)生率是3%,而懷孕婦女的碘缺乏病發(fā)病率是1%。但是由于后來美國人的鹽攝入量下降以及加工食品增多(加工食品少用碘鹽),美國的尿碘中間值在20世紀90年代到世紀末之間降到了200微克以下。按照WHO的標準,這個值很充足而且合理。但是美國這一時期普通人群的碘缺乏病發(fā)生率上升到了12%,而懷孕婦女中的發(fā)生率也上升到了7%。所以有美國學者提出,美國人群的碘攝入量處于不足和充足的邊緣,應該把每日攝入量提高到300~400微克,以恢復20世紀70年代的碘缺乏病的低發(fā)生率。

那么,中國的碘攝入量是什么水平呢?各地的差別比較大,在中國醫(yī)科大學發(fā)表在《新英格蘭醫(yī)學雜志》(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上的那項著名研究里,所選擇的三個縣的尿碘中間值分別是84微克、243微克和651微克。中國是一個幅員如此遼闊、飲食習慣相差如此之大的國家,各地的碘攝入水平到底如何,需要用科學的數(shù)據(jù)來說話。沒有確切可靠的數(shù)據(jù),不管是開放碘鹽,還是下調碘含量,不過是緩解公眾質疑的權宜之計,實際上無助于碘鹽問題的解決。目前,在公眾已經被媒體嚴重誤導的情況下,碘缺乏比碘過量出現(xiàn)的可能性要大得多,而后果也要嚴重得多。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