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明的智慧有時候是無知,或者故意裝作全然不知。只有裝作和別人的思想一樣,才能一拍即合。
如果不懂得與他人站在一樣的立場,那么你并不是住在山外的高士,也不是特立獨行的智者,而是像一個初來地球,聽不懂地球語言的外星人。
好東西寧可歸屬他人,也不必藏于己
幾十年前,在一個平凡的韓國家庭里,父母有三個兒子。
有一天,親戚送給他們家兩筐桃子,一筐是剛剛成熟的,可以儲存一段時間;另一筐是已經(jīng)完全熟透可能馬上就會變質(zhì)的,如果三天內(nèi)吃不掉就會腐爛。父親把三個孩子叫過來,問他們選擇怎樣的吃法,才能不浪費一個桃子?
大兒子不假思索地說道:“當(dāng)然是先吃熟透了的,這些是放不過三天的?!?/p>
二兒子想了想,隨后說:“應(yīng)該吃剛好熟了的那一筐,揀好的吃唄!”
父親對他們兩個的回答并不滿意。接著,父親把目光轉(zhuǎn)向了小兒子:“你有什么好辦法嗎?”
小家伙思索了一下,說道:“我覺得我們最好把這些桃子混在一起,然后分一些給鄰居們,讓他們幫著我們吃,這樣就不會浪費一個桃子了?!?
父親聽了,滿意地點點頭,笑著說:“不錯,這的確是個很好的辦法,那就按你的想法去做吧?!?
于是這家人就按照小兒子所說的,把桃子分給了鄰居。這樣他們不僅沒有浪費掉一個桃子,也使得他們和鄰居的關(guān)系更加親密和諧。 54年后,那個選擇把桃子分給鄰居的孩子以絕對優(yōu)勢當(dāng)選為聯(lián)合國秘書長,他就是潘基文。
分享的感覺是很獨特的,不是親身經(jīng)歷,你就無法體會其中的愉悅和滿足。因為在選擇給予的同時,我們已經(jīng)收獲了心靈上的慰藉和溫暖。懂得分享和給予的人,才能真正收獲幸福和快樂。分享來自我們生命的核心,它是愛的流動。它總是帶著愛的品質(zhì),愛所及之處總能帶來蛻變。分享豐盛了自己,同時也滋潤了別人。
電影《 Into The Wild》 中,年少不羈的青年拋棄家人,燒毀學(xué)歷與美圓,獨自去拉斯拉過“瓦爾登湖”式的生活。但當(dāng)他經(jīng)歷了許多危險之后才發(fā)現(xiàn),自己渴望享受的孤獨,正在吞噬著自己的生命。故事沒有向期待的方向發(fā)展,他死了,死在一輛巴士車中,并留下一句:快樂需要分享。
過于善良也會壞事
有位男士竟然因為老婆對自己太善良而離婚?!聽起來,頗是費解,這年頭,難道善良也有錯?用男士的話說:“你對我們太好了,我們都覺得受不了。”原來,他老婆非常喜歡關(guān)心照顧別人,甚至到了狂熱的地步。每天除了正常的工作外,所有的家務(wù),包括買菜、做飯、洗衣服、擦地板等等,都由她一個人包辦。別人決不能插手,弄得丈夫、公公、婆婆覺得像住在別人家里一樣。所有的好事幾乎都被她做盡了,久而久之,全家人對她忍無可忍,終于提出要讓她離開這個家庭。因為他們感到心理不平衡。
看來,過于善良也會壞事!其實生活中,還真不乏一些善良的“羔羊”,對任何人、任何事都力求做到面面俱到,取悅于每一個人、執(zhí)著于每一件事。即使栽了跟頭也無怨無悔,他們對這個世界沒有一絲一毫的敵意,妄圖承受一切,讓周圍所有的人因為自己的存在而得益。這種想法是善良的、甚至堪稱偉大,但就是這種善良與周全使他們在現(xiàn)實中處處碰壁,“太好”了,反而讓人受不了。
人際交往中要有所保留,初入社交圈中的人常犯的一個錯誤就是“好事一次做盡”,以為自己全心全意為對方做事一定會使關(guān)系融洽切、密切。事實上并非如此。因為人不能一味接受別人的付出,否則心理就會失衡?!暗嗡?,涌泉相報”,這也是為了使關(guān)系平衡的一種做法。如果好事一次做盡,使人感到無法回報或沒有機(jī)會回報的時候,愧疚感就會讓受惠的一方選擇疏遠(yuǎn)。留有余地,好事不應(yīng)一次做盡,這也是平衡人際關(guān)系的重要準(zhǔn)則。
人情不能不投資,也不能過度投資。如果你想取悅別人,而且想和別人維持長久的關(guān)系,那么不妨適當(dāng)?shù)亟o別人一個機(jī)會,讓別人也能施恩于你,其實,大部分人都比較喜歡自己曾經(jīng)幫助過的人。
多做實事,毋像孔雀一樣忙著炫耀美麗的外衣
有人像乞丐討飯一樣,到處討取功名,好讓人另眼相看;有人像孔雀一樣,整天忙著向人炫耀自己美麗的外衣,好積攢這些別人賦予的驕傲與榮耀。這便是人性的虛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