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的故事,有人說是周總理回答的,其實(shí)我是從隔壁農(nóng)民周大爺處得到的。
兒時(shí),周大爺問我:“你說咱們縣,有多少個茅坑?”
我掰著指頭算不清。周大爺嘿嘿一笑說:“兩個茅坑。一個男茅坑,一個女茅坑,不是嗎 ”
周大爺又問我:“你說咱們省有多少演員 ”那時(shí)正演樣板戲,演員從公社開始就有,多如牛毛。我歪著腦袋想半天也難以回答。周大爺又是嘿嘿一笑說:“還是兩個。一個男演員,一個女演員?!?/p>
對于周大爺這機(jī)敏的回答,在我整個童年中都充滿敬意。多少年后才得知,周大爺答案的精髓,也是師承前人。前一個脫自鄭板橋,后一個脫自李笠翁。
現(xiàn)在我又見到一則有關(guān)“兩”的故事:乾隆皇帝游江南,爬上了鎮(zhèn)江金山寺,龍目一望,見江面上往來船只如梭,就問身旁一位老和尚:“僧家,你在這里住了多少年啦 ”老和尚答:“住了幾十年了?!鼻∮謫枺骸澳慵茸×藥资?,可能告訴我,你每天看見長江上有多少船只往來。”老和尚答:“只看到兩只?!鼻◇@奇地問:“何為兩只?”那老和尚不慌不忙地說:“人生只有兩只船,一只為名,一只為利。”乾隆聽后感慨不已。
是的,對人來說,任何群體與個體都會經(jīng)常遇到名和利的問題。俗話說:“人生在世,吃飯做事?!薄俺燥垺?,當(dāng)然牽扯著利,做事,自然關(guān)系著名。既然如此,我們又當(dāng)如何對待名利的問題呢
還是先看看伯夷與叔齊的故事。
伯夷與叔齊都是商末孤竹國國君的兩個兒子。伯夷名允,字公信,為老大。叔齊名致,字公達(dá),為老二。相傳其父君臨死時(shí)留下遺命,讓老二叔齊繼位。及至父死后,叔齊不做國君,要讓位于伯夷。伯夷心想,父親既然有遺言讓叔齊接位,我怎么可以接受他的推讓呢 于是就逃跑。叔齊看到哥哥一跑,自己也隨他同跑,都是為了躲位。二人跑到周國,時(shí)值周文王死后武王正誓師伐紂,于是兄弟二人便叩馬相諫,指責(zé)武王父喪用兵不孝、為臣弒君不仁。武王左右的人很惱怒這事就要?dú)⑺啦氖妪R。武王堅(jiān)決不準(zhǔn),以為他們是“義人”,將他們赦釋。武王滅商后,伯夷叔齊恥食周粟,便逃隱首陽山(今山西永濟(jì)南),采薇而食,餓死山中。(見《史記·伯夷叔齊列傳》)
這段故事大約就是我國記載較早而又影響最大的淡泊名利的典型例子了。試想一想,老國王死了,順理成章得到一個王位,但是兄弟二人你推我讓,誰也不去繼位,反而雙雙逃位。不是把名利看得很淡的人,做得到嗎 武王滅商后,伯夷叔齊為顯清白,不做“貳臣”,干脆逃到首陽山中,不食周粟,而靠挖野菜充饑過日子,終于餓死首陽山中。不是冰清玉潔之人,能夠堅(jiān)持這種“餓死事小,失節(jié)事大”的操守嗎
還有一段類似的故事也很感人。三國時(shí)候,管寧與華歆均為同學(xué)少年。一次他們一起挖地,管寧挖到一塊黃金,看都不多看一眼就當(dāng)泥土丟開。而華歆卻過去多看了一眼才離去。這樣管寧就與華歆絕交了。為什么呢 因?yàn)楣軐帍娜A歆多看一眼黃金的細(xì)節(jié)上,看出了華歆不是安于淡泊的人。果然后來華歆扶助曹丕篡漢,做了大官,也成了千古罪人。于是管寧就一生在樓上讀書,永不下樓謀事。這意思很明白:“樓下黃金樓上人”。樓上之人盡管清貧,但清貧之人是決不肯與污濁之人混為一談的;骯臟的土地就在我足下,但清白之人是決不會踏上一腳的??纯催@里的主人把清白與污濁的界限劃分得多么分明!
此類故事多矣,恕不贅言。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東方文化在名利問題上歷來主張清貧、淡泊、節(jié)制、圣潔,頂多退讓到“君子生財(cái),取之有道”?;蛘摺皩彆r(shí)度勢”,“功到名成”足矣!而凡是追逐、貪婪、淫逸、享樂和巧取豪奪、欺世盜名等等觀念和行為,什么時(shí)候都會遭人唾棄的。
在當(dāng)今市場經(jīng)濟(jì)條件下,堅(jiān)持無產(chǎn)階級的義利觀尤其顯得重要。因?yàn)槊麊栴}的“兩只船”已經(jīng)更加突出地?cái)[在了我們面前。在某些場合下,就等于是名利的“地雷”、名利的“陷阱”埋沒在你身邊。這就要求我們,腳莫亂踩,一亂踩往往傷殘人生;手莫亂伸,一亂伸往往被捉??;船莫亂上,一上錯了許多時(shí)候就難以下來。最好的態(tài)度是:名利淡如水,事業(yè)重如山。該得到的,什么時(shí)候都能得到;不該得到的,什么時(shí)候都不去想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