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節(jié):楊貴妃吃的荔枝是從哪里來的?

低碳陰謀 作者:勾紅洋


第三章碳黑鍋,二氧化碳怎么成了罪魁禍首

本章導讀:通過報紙、電視、網(wǎng)絡等我們天天都可以看到即將被淹沒的太平洋島國、融化的冰川、被砍伐的熱帶雨林、吐著濃濃黑煙的工廠、被污染的河流、干涸的土地,各種組織及研究機構爭相發(fā)布各種警示性報告。在控訴諸多人類的種種惡行之后,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隱藏在這背后的巨大惡魔,那就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如何搖身一變成為人類的公敵,一種最重大的污染源的呢?人類活動?增加二氧化碳的最主要原因嗎?二氧化碳是不是背了黑鍋,成為某股勢力的打手呢?

一、楊貴妃吃的荔枝是從哪里來的?

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杜牧《過華清宮》其一

當大家讀到上面這首千古名篇《過華清宮》時,腦海中可能會迅速浮現(xiàn)出雍容華貴的楊貴妃坐在長安興慶宮里,看到從遠方快遞而來的荔枝發(fā)出會心一笑的場景。多么動人的皇帝和愛妃相親相愛的故事,讓我們不得不佩服杜牧老先生的神來之筆,一幅跨越千里的巨幅場景如詩般展現(xiàn)在人們眼前,讓人不勝遐想。

與皇帝愛妃的動人故事相反,這一首詩被世代傳唱的另外一個原因則是它成為揭露統(tǒng)治階級荒淫無度、驕奢淫逸的鐵證。為了博愛妃一樂,滿足愛妃一己口腹之欲,不惜民力。所幸楊貴妃也僅是吃荔枝的嗜好,也沒有再弄出些什么出格的事來,不然真成千古罪人了。

楊貴妃喜歡吃荔枝這個事顯然不是后人栽贓到她頭上的,《資治通鑒?唐紀》記載:“唐玄宗天寶五年(公元746年),玄宗下詔命嶺南馳驛送之長安?!薄缎绿茣?后妃傳》記載:“楊貴妃嗜食鮮荔枝,嶺南節(jié)度?張九章乃置騎傳送,奔走數(shù)千里差至京師。”

按人們的普遍理解,荔枝只是南國廣東的特產(chǎn),在廣東有一個很有名的荔枝品種——妃子笑,也是想借楊貴妃愛吃荔枝的這個歷史典故的光環(huán),喻該種荔枝口味純正,讓它攀上宮廷貢品這門親戚。

然而從嶺南到長安,至少有一千公里。荔枝是極難保存的水果,有一日而味變,二日而香變,四五日外則色香味盡去之說。這時不免讓人產(chǎn)生疑問,唐代的驛卒真能如聯(lián)邦快遞那樣做到“使命必達”嗎?

唐代建立了世界上非常先進的情報傳遞系統(tǒng),全國各地廣泛設置有驛站,凡軍情要事,驛馬每日跑三百里路。曾受命出塞征戰(zhàn)的唐代著名詩人岑參,有“一驛過一驛,騎騎如流星”句,驛馬奔馳快如“流星”。

為了形容驛站對民力巨大的消耗,后人形容之為“奔騰險阻,人先馬倒,死者繼路。”顯然,跑死馬匹,累壞大活人是常有的事。

就算按最快的日行五百里計算,從嶺南運輸?shù)介L安,至少四天過去了,但這只是一個理論速度,一般的驛馬好像跑不了那么快。當四五天之后,味香俱無的荔枝能引起楊大美人的食欲嗎?這也引發(fā)人們一大疑問,楊貴妃吃的荔枝不是廣東產(chǎn)的么,不然又來自哪呢?

如果認真翻閱中國古代典籍,一個有意思的結論便擺在我們的眼前。

李肇《唐國史補》記載:“楊妃生于西蜀,好食荔枝。南海所生,尤勝蜀者,故每歲飛馳以進。然方暑而熱,經(jīng)宿則敗,后人皆不知之?!边@是說,和四川的荔枝比起來,嶺南荔枝雖然最鮮美,但是,路途遙遠,飛騎不至長安,荔枝已經(jīng)腐爛了。

謝枋得《唐詩絕句注解》:“明皇天寶間,涪州貢荔枝,到長安,色香不變,貴妃乃喜。州縣以郵傳疾走稱上意,人馬僵斃,相望于道?!备⒅菔悄睦锬?,今天重慶涪陵。

據(jù)中國古氣象資料記載,隋唐至五代期間,中國正處于氣候溫暖時期。在唐代,北緯31度附近(如四川的成都、忠州一帶)是適合荔枝生長的。

在公元1110年和1178年前后,中國經(jīng)歷了兩次大的凍害,并引起了中國氣候的大變遷,成都地區(qū)一帶的氣溫下降到零下4℃以下,荔枝無法抵御零度以下的嚴寒,成片地凍死,成都一帶的荔枝林便從此絕跡。

據(jù)《樂山縣志》載:到了南宋時期(公元1127年)氣候較北宋時更冷,荔枝的生長地已移至眉山以南的樂山才能生長。

所以到了宋朝時,大詩人陸游由于未親眼見,所以他很是懷疑唐朝詩人張籍《成都曲》:“錦江近西煙水綠,新雨山頭荔枝熟?!钡恼鎸嵭?,宋時成都已經(jīng)不產(chǎn)荔枝了。

北宋大文學家、四川人蘇東坡認為“此時荔枝自涪州致之,非嶺南也”,意思是說楊貴妃吃的荔枝是從涪州送過去的,而不是來自千里迢迢的嶺南。蘇東坡的《荔枝嘆》中還有“永元荔枝來交州,天寶歲貢取之涪。”

從個人的飲食習慣來說,楊貴妃在四川長大,如果四川不產(chǎn)荔枝,在當時交通不便的情況下,就算她老爸再富有,也不太可能斥巨資建立和皇帝相媲美的快遞系統(tǒng),以便培養(yǎng)楊玉環(huán)對荔枝的愛好。

最大的可能則是荔枝是家鄉(xiāng)的土特產(chǎn),當她遠嫁到長安時,由于宮闈寂寥,即使被隆基皇帝寵愛著,但偶爾發(fā)一下思鄉(xiāng)之情也是情有可原的,吃吃家鄉(xiāng)的荔枝也是一個解愁的好辦法。

從家鄉(xiāng)涪州到長安,快馬也就一兩天時間,這個也不算太勞民傷財吧。再說了,就算楊美女喜歡嶺南的荔枝,隆基皇帝也只能望天興嘆啊,除非唐朝就已經(jīng)發(fā)明了低溫保鮮技術。

更有后人考證出為楊貴妃送去鮮荔枝的快馬奔跑于“西京路”,即現(xiàn)在位于廣州韶關乳源瑤族自治縣境內(nèi)的“西京古道”。據(jù)史料記載,漢武帝劉徹平定南越后,實現(xiàn)了“大一統(tǒng)”,為方便中原與嶺南的溝通,特下詔令當?shù)氐牡胤焦俦僖粭l連接中原與嶺南的“驛道”。

另漢武帝平定南越后,把嶺南的龍眼、荔枝御點為貢品,每年龍眼、荔枝上市后,當?shù)仨毾虺⑦M貢。如果這個考證站得住腳,那第一個開始這么糟蹋民力的是漢武帝,而且漢朝的郵驛事業(yè)遠沒有唐朝發(fā)達,漢武帝都這么去做,更說不過去了吧,估計死的人和馬匹比唐朝的多多了,而且漢武帝就算吃到的肯定也是荔枝干吧。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