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前言:海盜簡史(3)

千年海盜 作者:李子遲


西方國家奉行重工商政策,政府大力興辦工業(yè)和發(fā)展海外通商貿(mào)易,同時也鼓勵國人去海外從事商業(yè)活動,進行殖民與掠奪。許多西方國家和民族以當海盜為榮,視海盜為海洋勇士。德國的伊奧阿希姆·馬耶爾教授說:“從前,海盜行為不僅得到允許,而且得到鼓勵,因為人們認為這是光榮的事業(yè)。同平民中那些以強悍和勇猛而著稱的勇士一樣,國王和王子們也從事這一行業(yè)。”

這種對海盜的傳統(tǒng)看法,至今仍在社會各個方面反映出來。英國有“海盜節(jié)”,其老刀牌香煙以海盜為商標。北歐各國(挪威、瑞典、丹麥、冰島等)也都有“海盜節(jié)”。挪威足球隊稱“北歐海盜團”,男稱海盜,女稱挪威女海盜;瑞典足球隊素稱“北歐海盜”。英美有海盜式轟炸機、海盜Ⅰ型攻擊機,美國航空航天局有火星探測器“海盜1”號和“海盜2”號等。

古代著名的海盜有地中海海盜(包括腓尼基人、迦太基人、克里特人、第勒塞尼亞人、色雷斯人、科西嘉人、撒丁人、希臘人、西利西亞人、伊利里亞人、阿拉伯人、北非人、土耳其人等)、北歐維京人(主要是瑞典人、挪威人、丹麥人、冰島人)、太平洋上的波利尼西亞人、中國東海的倭寇(包括日本人、朝鮮人、中國人)、美洲加勒比海盜(他們大多數(shù)實際上是英國人)等。

隨著人類文明的不斷進步,海盜已漸漸失去生存的基礎(chǔ)。但是,近幾年,亞洲的印尼與馬來西亞(馬六甲海峽一帶)、西非的尼日利亞沿海與幾內(nèi)亞灣、東非的索馬里與也門(紅海、曼德海峽、亞丁灣一帶)的海盜出沒較多。

尤其是2008年下半年以來的索馬里海盜極端猖獗,攪得國際社會惶恐不安。中國出兵船護航,為前所未有之舉。

在西方文學作品中,對海盜的形象總是付諸浪漫主義的描述,這當然與海盜的開拓精神有關(guān)。這些四海為家的海上強人,總給人十分驚喜的感覺。也許是因為17世紀地中海的海盜盛行,英國大詩人拜倫1814年的詩集《海盜》在發(fā)售當天便賣出1萬冊。拜倫之后,海盜的形象便頻頻出現(xiàn)在戲劇與芭蕾之中。

海盜的生活是殘酷和艱苦的,但也是充滿激情的,他們的故事在后世的民間傳說中成了傳奇。拜倫在《海盜生涯》中寫道:“在暗藍色的海上,海水在歡快地潑濺。我們的心是如此自由,思緒遼遠無邊。廣袤啊,凡長風吹拂之地、凡海波翻卷之處,量一量我們的版圖,看一看我們的家鄉(xiāng)!這全是我們的帝國,它的權(quán)力到處通行……”

與海盜有關(guān)的游戲,如《怒海爭霸》、《大航海時代》、《海狗》、《海盜王》、《新海盜王》等,動漫有《海賊王》,還有迪斯尼樂園里的海盜船;蔡依林則有一首歌曲就叫《海盜》,以及湯姆·史密斯的《像海盜一樣交談日》(每年9月19日);小說與電影則有《喋血船長》、《小飛俠》、《虎克船長》、《金銀島》、《A計劃》等,而以《加勒比海盜》系列最為著名。

1883年英國作家斯蒂文森的小說《金銀島》,使得骷髏船頭海盜的形象赫然高大起來。海盜在此后的形象,總是與酗酒、女人、黑眼罩、假肢、鸚鵡相關(guān)——那便是“黑胡子”愛德華·蒂奇的“標準照”。西方海洋文明誕生了海盜文化,并將其美化。近年來的電影《加勒比海盜》便是一例,其第一集《“黑珍珠”號的詛咒》于2003年首映,引起全球轟動,海盜仿佛成了敢愛敢恨、敢作敢為、有勇有謀、叱咤風云的“海洋英雄”的化身。

“殺了上帝以后,我就是神!”他們叫囂道。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