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546年的冬天異常漫長。這年的年底,在亞平寧半島上與東羅馬人交戰(zhàn)了數(shù)年的東哥特人(Ostrogoths)在國王多迪拉(Totila)的指揮下重新占領(lǐng)了羅馬城。然而,他們卻無力守衛(wèi)這座慘遭戰(zhàn)火蹂躪的城市,被迫宣布退兵。與此同時的東方,同樣爭斗多年的兩個政權(quán)也在一場攻城戰(zhàn)后暫時停息了戰(zhàn)火。與西方戰(zhàn)爭的不同之處在于,損兵折將的東魏并沒有攻下這座守備堅實的城池,卻只因為一個人的倒下而全軍撤退。
十二月,東魏軍退往晉陽,上上下下惶遽不安,人心思反,士氣低落。有人開始傳播一個來自西魏的消息:在攻打西魏重鎮(zhèn)玉壁的過程中,東魏的最高統(tǒng)帥高歡被西魏守將韋孝寬的勁弩射中,已經(jīng)身亡,只不過真相被高歡的左右嚴密封鎖了。
西魏境內(nèi)的傳言則更加傳神,嬉戲的孩童都把“勁弩一發(fā),兇身自隕”的兒歌掛在了嘴邊,可怕的詛咒彌漫在兩魏交界的黃河邊上。
面對如此的危機,只有一個人可以出來化解,他就是事主本人,東魏丞相、渤海王——高歡。
高歡并沒有在戰(zhàn)場上被殺,但年過五旬的他已經(jīng)身染重疾、力不從心。他勉力撐起病體,在中軍大帳召集眾多大將。環(huán)視帳內(nèi),將軍們依然生龍活虎。自信都起兵以來,風(fēng)風(fēng)雨雨十六個年頭,將士們出生入死,馬上馬下,幾度干戈,幾度浮沉,今日無功而返,情何以堪?
看透高歡心思的老將斛律金肅然起身,道:“卑將今日觸景生情,愿在帳中高歌一曲,以振軍中士氣!”
高歡兩眼放光,欣然同意。斛律金遂用鮮卑語引吭歌道:
敕勒川,
陰山下,
天似穹廬,
籠蓋四野。
天蒼蒼,
野茫茫,
風(fēng)吹草低見牛羊。
曲至高潮處,高歡情不自禁老淚縱橫,和聲共唱,于是整座大帳里都回響起了這首流傳千古的名曲《敕勒歌》。
高歡這個名字,是如此的擲地有聲,他幾乎是用一生改變了南北朝歷史的走向。他那傳奇的故事,以及與他勢均力敵的對手,也會像《敕勒歌》一樣,不斷流傳下去。而這一切,都從“傳奇”的開端說起。
高歡的先祖出自渤??ど娍h(今河北景縣),高氏在當(dāng)?shù)厥谴笞?。五胡大亂,幽州是后燕的勢力中心,高歡的曾祖高湖在后燕慕容垂手下任職,提出的意見未被采納,還被免官。北魏入侵后燕,高湖就投奔了拓跋珪,官至右將軍。高歡的祖父高謐做到侍御史,因為犯了事,被流放到北魏北方六鎮(zhèn)之一的懷朔鎮(zhèn)。高歡父親高樹那一輩一直就住在這個胡人聚居的地區(qū),從語言到習(xí)俗逐漸與鮮卑人沒有什么差別。高歡出生后,高樹還給他起了一個鮮卑名字:賀六渾。
與劉寄奴一樣,賀六渾出生時也是難產(chǎn),孩子下來了,老娘就去世了。幸虧他還有一位成年的姐姐,嫁給了鎮(zhèn)上的獄隊尉景,就把高歡接到家里來養(yǎng)著,小高歡才免卻了夭折之災(zāi)。
高歡四歲那年(北魏太和二十三年,公元499年),北魏朝中發(fā)生了大事,孝文帝元宏在最后一次南征的歸途中駕崩。太子元恪繼位,是為北魏世宗宣武帝。
在《明主昏君》里我們提過,元宏臨終之前,本打算將政事一概托付給弟弟彭城王元勰。元勰這個人是元宏兄弟之中漢文化水平最高,也最懂事理的一個,他深知官場復(fù)雜,權(quán)高蓋主,將來必難全身而退,所以硬是不肯接這個燙手的熱山芋。孝文帝無奈之下,便以侍中、護軍將軍北海王元詳為司空,鎮(zhèn)南將軍王肅為尚書令,鎮(zhèn)南大將軍廣陽王元嘉為左仆射,尚書宋弁為吏部尚書,加上太尉咸陽王元禧、尚書右仆射任城王元澄,六個人同為顧命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