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貨幣歷史中的前車之鑒(4)

美元的衰落 作者:(美)安迪森·維金


金本位變?yōu)榉ǘㄘ泿诺亩唐谛且黄睒s。因此,它帶給人們的整體印象是:美國的貨幣政策不僅能創(chuàng)造繁榮,而且還能維持這種繁榮。既然如此,美元為什么會貶值呢?

事實上,這是一個巨大的貨幣陷阱。如果我們剖析一下身邊的經濟泡沫,就會發(fā)現,我們最終面對的,肯定是過剩的貨幣,只有徹底糾正問題,才能最終解決問題。這意味著,最直接的后果,就是美元的貶值和黃金價格的上漲。

一旦放棄黃金本位,政府就可以印制更多鈔票,而且政府也愿意這么做,在經濟發(fā)展的歷史中,這樣的慘痛教訓數不勝數。對任何一種經濟體系來說,最終的結局都只能是災難,因為多余的貨幣流通量(換句話說,就是太多的負債)必然會鼓勵與政策相對應的消費行為。因此,我們會發(fā)現,自己正處于信用卡負債、再貸款抵押和個人破產居高不下的旋流之中,而這一切,又都與建立在超額印制貨幣,(或者說法定貨幣)基礎之上的所謂繁榮聯(lián)系在一起。

超額發(fā)行的結果應該不難想象。隨著負債水平相對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例逐漸升高,我們會在其他某些方面看到積極的效應,比如說就業(yè)機會的增加。但是,這種做法根本就不符合對價原則。雖然就業(yè)機會在增長,但實際收入水平卻在下降。高收入的制造業(yè)崗位已經被低收入的零售服務業(yè)所取代,因此,盡管工作人數有所上升,但總體收入水平卻下降了。一個真實的統(tǒng)計體系不能單純去衡量就業(yè)的數量,還需要對這些工作的平均工資進行比較。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了解事情的本來面目:我們所創(chuàng)造的,只是更多的低收入崗位,而喪失的,卻是高收入的工作機會。

新羅馬帝國

公元前20世紀,古羅馬帝王奧古斯塔斯命令,位于帝國邊疆地區(qū)的金礦每天24小時開采,不過,這仍然趕不上印制鈔票的速度。以后的帝王同樣不能擺脫這樣的誘惑――無休止地消費著。古羅馬暴君尼祿為彌補龐大的開支,削減羅馬帝國與殖民地及其他貿易國之間日益膨脹的赤字,竟然故意降低貨幣價值。當然,這些政策只不過是讓昔日不可一世的羅馬帝國走向衰亡的部分原因而已。

歷史中從來就不缺少這樣的榜樣。大約在1100年之前,中國就已經發(fā)行了紙幣,但最終卻由于超額貨幣流通量導致的通貨膨脹而不得不放棄。16世紀,西班牙殖民者在墨西哥發(fā)現了豐富的黃金資源之后,便搖身一變,成為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西班牙人開始用手里的黃金到處采購,擴大軍事勢力。但連綿不斷的戰(zhàn)爭最終讓他們的財富喪失殆盡,于是,西班牙政府不得不依賴發(fā)行債券來支付債務,曾經擁有的經濟和軍事力量在轉瞬之間便化為泡影。18世紀的法國也經歷過同樣的遭遇,由于貨幣發(fā)行量過大而導致惡性的通貨膨脹。

亞伯拉罕.林肯總統(tǒng)曾經根據《法定貨幣法案》(Legal Tender Act)授權政府發(fā)行貨幣,結果造成了無法控制的通貨膨脹。盡管負債為南北戰(zhàn)爭提供了源源不斷的資金,但卻讓政府因此而臭名昭著,這種局面幾乎一直延續(xù)到1913年建立聯(lián)邦儲備為止。

進入20世紀,因貨幣政策而帶來的災難依舊屢見不鮮。20年代的德國,戰(zhàn)事賠款幾乎摧毀了這個國家的整個經濟,為了賠款,政府不得不大量印制貨幣(借新債還舊債)。當然,這種做法的唯一結局,只能是貨幣的大幅度貶值。1934年,美國也卷入了這場大潮。為了盡快結束席卷全球的經濟大蕭條,羅斯??偨y(tǒng)確定了每盎司黃金35美元的貨幣標準。當然,我們也都知道,多年之后,尼克松和福特步羅斯福的后塵,干脆取消了黃金本位制,他們希望能一勞永逸地解決美國的經濟問題。

這一政策的影響是無處不在的,它只能促使人們更加瘋狂地投資于黃金。歷史不止一次地告誡我們,當一個國家老老實實地實行金本位時,他就會繁榮昌盛,而一旦脫離金本位,遲早會讓麻煩接踵而來,其間似乎存在著一個長達30年的潛伏期。因此,如果我們從1971年尼克松作出取消金本位決定之日算起,2001年應該進入發(fā)病期。事實上,黃金在2002年開始升值。也就是說,取消金本位30年之后,美國的繁榮期也就走到了盡頭。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