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小提琴的故鄉(xiāng)(1)

地中海的婚房 作者:劉國鵬


克萊蒙納(Cremona)向以兩樣?xùn)|西名世。

始建于公元1267年的大教堂鐘樓高111米,居全歐之冠,比威尼斯雄偉的圣馬可鐘樓還要足足高出24米。千百年來,它巍峨高聳的身材,猶如精神的燈塔,傲慢地凌駕于小城鱗次櫛比的建筑之上。它體現(xiàn)了這座城鎮(zhèn)的個性,并向遠道而來的人們宣布:“這里有座市鎮(zhèn),它在為它說話?!?/p>

不過,或許是過于孤高的緣故,它向來沒有同周圍的屋宅打成一片的意思。它活像一架通向上帝寓所的天梯,偉岸清奇卻又愁腸百結(jié),連承受風(fēng)霜雨雪,都要比別的建筑物早那么零點幾秒。在過往的時間里,它高瞻遠矚,閱盡滄桑,看到了許多別的房屋所看不到的景象,使二者之間的差距,裂為深不及底的鴻溝。

毗鄰而居的大教堂和施洗堂,雖也身形偉岸,但與鐘樓相比,不過是一具景泰藍的底座,沉靜而卑微,習(xí)慣于奉獻承納的耐心。在市中心,它們聯(lián)袂展開扇形一般的布局,仿佛黃昏和歷史的收容器。一切夢幻般的、神秘的、等待重現(xiàn)的光線仿佛都沉睡在這里,期待著有一天由上帝來把它們親自釋放。

鐘樓固然是宏偉,但它的王者風(fēng)度不過保持著方圓數(shù)十里的輻射范圍,作為小城的代言人,它的國土面積實在過于狹小,狹小到幾乎可以在比例尺稍小的地圖上任意加以忽略。

因此,與小城另一位真正的主人相比,鐘樓充其量只能算是小城的名譽國王。

如同拿撒勒因耶穌而獨樹一幟,克萊蒙納也因被稱作小提琴的故鄉(xiāng)而聲名不墜。

歷史上最早的小提琴形象,就今天所知,是人們在1550年的一幅壁畫上找到的,不過,那只是一把勒著三根弦的樂器,初具規(guī)模,還稱不上真正意義上的小提琴。16世紀(jì)后期,距米蘭80公里之遙的小城克萊蒙納,提琴制造業(yè)悄然興起,小提琴作為一種獨立的樂器開始定型,并隨之出現(xiàn)了最早的琴師,在這些先驅(qū)的行列中,契羅尼(Giovanni Maria Cironi)是唯一有幸被人們記起的例外。

1566年,克萊蒙納提琴世家“阿瑪?shù)偌易濉钡谋亲姘驳铝?nbsp;阿瑪?shù)伲ˋndrea Amati)將小提琴定型為今天人們使用的形狀和尺寸,并使用四條琴弦。四根弦以五度的間隔,調(diào)律成G 、D、A、E的高度,音色從G弦的深沉蒼郁到E弦的高亢光輝,漸次扶搖上升,發(fā)出異常完美的音質(zhì)。

到了巴羅克時期,克萊蒙納已成為全歐洲最負盛名的小提琴制作中心。三大提琴世家:阿瑪?shù)偌易濉⒐蟽?nèi)利家族和斯特拉第瓦里家族交相輝映,源源不斷地為演奏家們造出堪稱極品的提琴。其中,安東尼奧 斯特拉第瓦利(Antonio Stradivari,1644-1737)更是以其放恣的天才,達到了空前絕后的境界。他們使小提琴制作由平庸、乏味的技術(shù)一躍而為精美通靈的藝術(shù),那時制作的名琴至今仍在演奏家的手里大放異彩。

1742年,小提琴怪杰帕格尼尼正是憑著瓜內(nèi)利 德 耶穌(Guarneri del Gesù)親炙的名琴 “大炮”,征服了歐洲,也使得克萊蒙納的古琴成了全歐洲追捧的對象。

1737年,一代制琴大師安東尼奧 斯特拉第瓦里制作完成了他最后一把小提琴“天鵝號”后與世長辭了。1744年,“瓜內(nèi)利家族”的集大成者,瓜內(nèi)利 德 耶穌也緊隨其后,駕鶴西歸??巳R蒙納歷史上最耀眼的兩顆明星就此隕落,上天對克萊蒙納的垂青至此臻于黯淡,天才之后,世人只感受到黑暗對自身力量的局限,它們無力地破碎著、凌亂著,最終淪于熄滅。

1747年,斯特拉第瓦里的高徒貝爾貢齊(Carlo Bergonzi),在度過了一段無為的歲月之后,悄然離世。斯特拉第瓦里的兒子,保羅 斯特拉第瓦里隨之將父親的作坊及模具全部出租,克萊蒙納的輝煌時期宣告結(jié)束。后來的琴師們開始移居米蘭和都靈,探索著新型的制作提琴的方式。

但是,自斯特拉第瓦里之后,小提琴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