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操,相傳出身官宦,少時不幸被抄家,后父母相繼亡故,無以為生,淪入青樓賣笑。好在小時候讀過幾首詩文,加上宋代文人常常來煙花柳巷廝混,琴操在這種半雅半俗的"文化氛圍"里泡久了,也便生出了一點詩意。偶有文客來,吟風弄月,也可以填詞作曲,人氣漸旺,名聲漸響,提到琴操之名,西湖一帶,無人不曉。
一天,某官吏游西湖,一時高興,吟唱起秦少游的《滿庭芳》,"山抹微云,天連衰草,畫角聲斷斜陽 "琴操聽了這位官人的唱詞,心說"您唱錯了吧,應該是'畫角聲斷譙門'才對"??捎植缓靡馑贾苯诱f他沒文化,于是委婉地說到,"錯得好,雖然詞句唱錯了,但是詞的意境反而推進了"。
誰知這位大人耳根子軟,架不住拍馬屁,何況又是大美女的忽悠。高興地抱拳道,"久聞姑娘才華不讓須眉,既然錯了,姑娘能否用這個韻,填一首新詞呢?"琴操暗想,全用陽韻,動作改動不大,但難度系數(shù)較高。但是做人就要有挑戰(zhàn),不走尋常路,才能看出新奇。琴操略一沉吟,隨即改為:
山抹微云,天連衰草,畫角聲斷斜陽。暫停片轡,聊共飲離觴。多少蓬萊舊侶,頻回首、煙靄茫茫。孤村里,寒煙萬點,流水繞紅墻?;陚?。當此際,輕分羅帶,暗解香囊,謾贏得、青樓薄幸名狂。此去何時見也,襟袖上,空有余香。傷心處,長城望斷,燈火已昏黃。
吟罷,擱筆一笑,嫣然嫵媚,圍觀人等紛紛湊上來觀詞,疾呼"妙極"。于是,琴操改韻的事兒也就由此流傳開了。
這是一個有錢也有閑的時代,皇上、大臣、文人、百姓,從廟堂到市井,包括靠娛樂業(yè)起家的妓女都能吟詩唱詞,可見當時文化普及程度之高。像琴操這樣才藝雙絕的,更是深得文人的喜愛。于是,這事兒傳著傳著,就被風流才子蘇東坡聽見了。
"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琴操粉面似雪,秀發(fā)如墨,實在是明艷動人;而東坡又是一代才子,風流倜儻,天性浪漫,兩人一見傾心,引為知己。從此,"西湖比西子",泛舟于湖光山色之中,才子品茗,佳人撫琴,清風習來,水波蕩漾,猶如人間仙境。
然而蘇東坡雖生性風流,卻也深諳人世甘苦:琴操舉止清雅,談吐不凡,落入青樓實在可惜。于是,一次參禪時,東坡問琴操,"何謂湖中景?"琴操答到:"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問:"何謂景中人?"應到:"裙拖六幅瀟湘水,鬢挽巫山一段云。""何謂人中意?""隨他楊學士,憋殺鮑參軍。"又問:"如此究竟如何?"琴操默然,酸甜苦辣涌上心頭,語頓無以應。東坡索性說到:"門前冷落車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
琴操是何等聰明的女子,登時頓悟,涕淚長流。
沉吟半晌后,決定削發(fā)為尼,了卻情緣。遂起身為東坡唱到:
"謝學士,醒黃梁,門前冷落稀車馬,世事升沉夢一場,說什么鸞歌鳳舞,說什么翠羽明珰,到后來兩鬢盡蒼蒼,只剩得風流孽債,空使我兩淚汪汪,我也不愿苦從良,我也不愿樂從良,從今念佛往西方。"
既然塵埃落定,機緣成熟,蘇軾也就領著琴操去出家了。庵主一看,大名鼎鼎的蘇軾領來一個如花似玉的姑娘,神情俊秀,便知慧根深種,當即欣然接受。琴操入佛門后,用諧音取法名"勤超"。至此,一代名妓,從青樓出走,在塵外謝幕。
關于琴操身后的故事,傳聞頗多,有的說蘇軾送她去出家之后,又后悔了。幾次登山拜訪,勸她回杭州,琴操不從。于是蘇軾借酒消愁,醉臥玲瓏山,遺憾萬千。也有人說,琴操隱入佛門之后,閉門謝客,精研佛法,加上風月場上看透了人間悲涼,很快就悟道了。
也有一說,琴操入山修行沒幾年就駕鶴仙去。辭世時,恰是"烏臺事件"爆發(fā),蘇軾被貶黃州之際。蘇軾聽聞琴操死訊,老淚縱橫,深情款款地說,"是我害了你"。無論如何,沒有文字記載的故事都難以當真,但這些卻正好豐富了后人的生活和想象。
琴操死時,年僅二十四歲,她當年修改的《滿庭芳》至今讀來仍可見其深厚筆法。對語言的駕馭、詞境的揣摩、音韻的錘煉,沒有長時間的研習恐怕很難一時之間成就如此佳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