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A
知識點:宋代理學大家朱熹認為,人心有私欲,所以危殆;道心是天理,所以精微。朱熹在《語類》中指出“饑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葛必欲精細,食必求飽美,這便是欲。”因此他提出了“遏人欲而存天理”的主張。隨后,這一主張逐漸演變?yōu)椤按嫣炖?,滅人欲”?/p>
31.A
知識點:儒家主張禮治,強調傳統(tǒng)的倫常關系,尤注重人與人之間的倫理關系等。同時,儒家還提倡公忠為國,而岳飛是抗金名將,屬于精忠報國的民族英雄;文天祥是南宋后期的民族英雄,宋末三杰之一,因抵抗蒙古入侵而英勇就義。因此,岳飛、文天祥等所代表的其實正是儒家思想的價值觀。
32.D
知識點:戰(zhàn)國時期各國競相稱雄爭霸,都有自己的富國強兵目標。秦國在統(tǒng)一六國之初,用商鞅來變法,奮斗目標就可概括為:內而重農(nóng)積粟,外而開疆拓土,從而確定和推動了秦國的經(jīng)濟發(fā)展,終使秦國成為滅六國、一統(tǒng)天下的國家。
33.B
知識點:伊尹,名伊(另說名摯),尹為官名。商初大臣。今山東省莘縣人。出仕前,曾在“有莘之野”躬耕務農(nóng)。《孟子》中說:“湯之于伊尹,學焉而后臣之,故不勞而王?!笨梢娨烈俏覈谝粋€帝王之師。《孟子·萬章》篇說伊尹“以堯舜之道要湯”“而說之以伐夏救民”。其實就是教給商湯謀劃滅夏的方略和治國馭民之道。
34.D
知識點:西周時,為了防備西邊犬戎部落的侵擾,政府在鎬京附近的驪山一帶,修建了許多烽火臺。一旦發(fā)現(xiàn)犬戎入侵,士兵就在烽火臺上點火或生煙,召喚諸侯到鎬京抗敵。周幽王是西周晚期的暴君,他為了博寵妃褒姒一笑,在無戰(zhàn)況時竟派人點燃了烽火臺上的烽火。各路諸侯以為天子有難,急忙率兵至鎬京。褒姒在城樓上看到諸侯的狼狽相,就放聲大笑。諸侯知道自己被戲弄,都十分不滿。后來,犬戎入侵鎬京,幽王點燃烽火。諸侯以為幽王再次戲弄他們,都不理會烽火警報,結果周幽王被犬戎所殺,西周滅亡。
35.C
知識點:范蠡,字少伯,春秋末期的政治家、軍事家和經(jīng)濟學家。楚國宛人。公元前496年前后入越,輔助勾踐20余年,終于使勾踐于公元前473年滅吳。范蠡以為大名之下,難以久居,遂乘舟泛海而去。后至齊,父子戮力耕作,致產(chǎn)數(shù)十萬。齊人聞其賢,使為相。范蠡辭去相職,定居于陶,經(jīng)商集資巨萬,稱“陶朱公”。
36.C
知識點:戰(zhàn)國七雄,指歷史上東周戰(zhàn)國時期七個最強的諸侯國的統(tǒng)稱。春秋時期,五霸爭雄,然而,無數(shù)次戰(zhàn)爭使諸侯國的數(shù)量大大減少,到戰(zhàn)國時期,實力最強的七個諸侯國分別是齊、楚、燕、韓、趙、魏、秦,這七個國家被史家稱做“戰(zhàn)國七雄”。
37.C
知識點:商鞅,衛(wèi)國人。后封于商,后人稱之商鞅。戰(zhàn)國時期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應秦孝公求賢令入秦,說服秦孝公變法圖強?!妒酚洝ど叹袀鳌份d:“孝公既用衛(wèi)鞅,鞅欲變法,恐天下議己。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國都市南門,募民能徙置北門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復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輒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彼煊嗅隳玖⑿诺墓适?。孝公死后,商鞅被貴族車裂而死。于是,后人將商鞅在秦國的變法稱為商鞅變法。
38.B
知識點:秦始皇三十四年,淳于越反對當時實行的“郡縣制”。丞相李斯加以駁斥,并主張禁止百姓以古非今,以私學誹謗朝政。秦始皇采納李斯的建議,下令焚燒《秦記》以外的列國史記,對不屬于博士館的私藏《詩》、《書》等也限期交出燒毀;有敢談論《詩》、《書》的處死,以古非今的滅族;禁止私學,想學法令的人要以官吏為師。此即為“焚書”。第二年,兩個術士暗地里誹謗秦始皇,并亡命而去。秦始皇得知此事,大怒,派御史調查,審理下來,得犯禁者460余人,全部在“焚書坑”及“坑儒谷”遺址坑殺。此即為“坑儒”。兩件事合稱“焚書坑儒”。
39.A
知識點: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瑯琊陽都人,蜀漢丞相,三國時期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方有三分天下之局。劉備病故前,曾托孤于諸葛亮,無奈后主無能,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杜甫在路過武侯祠時,作有《蜀相》一詩,稱頌諸葛亮的賢德。
40.C
知識點:魏征,字玄成,唐初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河北巨鹿人。玄武門之變以后,李世民器重他的膽識才能,任他為諫官,經(jīng)常引入內廷,詢問政事。魏征喜逢知己之主,竭誠輔佐,知無不言,言無不盡。魏征在貞觀年間先后上疏200余條,強調“兼聽則明,偏聽則暗”,這對唐太宗開創(chuàng)千古稱頌的“貞觀之治”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41.D
知識點:隋唐政府實行三省六部制,三省為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長官稱為宰相。尚書省下轄吏、戶、禮、兵、刑、工六部,長官尚書,六部分理各種政務。三省六部制分散了丞相及中央機構的權力,把相權“一分為三”;同時,又將尚書省權分六部,既限制了地方割據(jù)勢力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又推動部門牽制與機構運轉,加強了皇權。
42.B
知識點:隋唐的三省為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長官稱為宰相。中書省負責定旨出命,長官中書令二人;門下省掌封駁審議,長官侍中二人。中書、門下通過的詔敕,經(jīng)皇帝裁定交尚書省貫徹。尚書省職責為執(zhí)行,長官尚書令一人,副長官左、右仆射各一人。通過多人分權的形式,可以分散相權,加強皇權。
43.C
知識點:黃巢,唐末農(nóng)民起義首領。曹州冤句人。屢舉進士不第,以販私鹽為業(yè)。家富于財,善擊劍騎射。乾符二年,王仙芝、尚讓等在長垣起兵。黃巢在冤句與子侄黃揆和黃恩鄴等八人起兵,響應王仙芝。后轉戰(zhàn)各地,于中和元年進駐長安,建立大齊政權。不久后敗亡。
44.A、B
知識點:“安史之亂”是中國歷史上一次重要的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自唐玄宗天寶十四年至唐代宗寶應元年,達8年之久。之后太子李亨在靈州自行登基,為唐肅宗。郭子儀被封為朔方節(jié)度使,奉詔討伐,次年郭子儀上表推薦李光弼擔任河東節(jié)度使,聯(lián)合李光弼分兵平叛。
45.A
知識點:宋太祖即位后不出半年,兩個節(jié)度使起兵反宋。宋太祖親自出征,方才平定叛亂。為此,他詢問大臣趙普,趙普即建議分割將領的兵權,方能防止叛亂。于是,宋太祖為了防止出現(xiàn)分裂割據(jù)的局面,加強中央集權統(tǒng)治,以高官厚祿為條件,解除將領們的兵權。
46.B
知識點:北宋神宗年間,蘇軾反對新法,并在自己的《杭州紀事詩》等詩文中表露了對新政的不滿。由于他當時是文壇的領袖,而蘇軾的詩詞如果在社會上傳播,會對新政推行不利。所以在神宗的默許下,蘇軾被抓進烏臺,史稱“烏臺詩案”。
47.A
知識點:武則天,唐高宗李治的皇后,后為武則天皇帝,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14歲入宮為才人。高宗即位后,封存為昭儀,進號宸妃,永徽六年高宗立武氏為皇后。上元元年,與高宗并稱“天皇”、“天后”。弘道元年高宗去世,中宗李顯即位,武則天臨朝稱制。嗣圣元年,廢中宗為廬陵王,立睿宗李旦,繼續(xù)臨朝稱制。載初元年,廢睿宗,自稱圣神皇帝,改國號為周,定東都洛陽為神都。
48.A
知識點:《神滅論》作于南朝蕭齊永明年中。是時,南朝佛教盛行,以致為禍國民。范縝于“風驚霧起,馳蕩不休”之時,以偶然論觀點痛斥因果報應論,反對宣揚佛教,系統(tǒng)地闡述了無神論的思想,譴責了當時封建帝王和世家大族佞佛所造成的社會危機,終作《神滅論》一文,成為我國人民寶貴的精神財富。
49.C
知識點:隋唐是中國大一統(tǒng)中央集權的封建統(tǒng)治空前發(fā)展和繁榮的時期。從隋朝至唐朝前中期的100多年間,封建社會有了巨大發(fā)展。社會政治制度臻于完善,確立了三省六部制、科舉制,社會經(jīng)濟文化出現(xiàn)了空前的繁榮。唐朝中期以后,封建統(tǒng)治從發(fā)展的頂峰下跌,封建社會開始向后期轉變。
50.D
知識點:京杭大運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長、工程最大、最古老的運河之一。北起北京(涿郡),南到杭州(余杭)。其中,江南河又稱江南運河,是大運河在長江以南的一段。北起鎮(zhèn)江(京口),南至杭州,溝通長江、錢塘江及太湖平原諸水系?!顿Y治通鑒·隋紀四》記載:“自京口至余杭,八百余里,廣十余丈”,足見其壯觀。
51.C
知識點:租庸調制是以均田制的推行為基礎的賦役制度。此制規(guī)定,凡是均田人戶,不論其家授田是多少,均按丁交納定額的賦稅并服一定的徭役。服徭役二十天,是為正役,國家若不需要其服役,則每丁可按每天交納絹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的標準,交足二十天的數(shù)額以代役,這稱做庸,也叫“輸庸代役”。
52.C
知識點:科舉制度是中國封建社會的人才選拔制度。隋煬帝時期正式設置進士科,考核參選者對時事的看法,按考試成績選拔人才,標志著我國科舉制度正式誕生。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婆e制從隋朝大業(yè)元年開始實行,到清朝光緒三十一年舉行最后一科進士考試為止,經(jīng)歷了1300多年。
53.D
知識點:武則天當朝期間,貶逐老臣,任用酷吏,唐初的元老重臣如長孫無忌、褚遂良、于志寧、裴炎等人,少數(shù)被貶逐,多數(shù)遭誅殺。舉行殿試,創(chuàng)武舉、自舉、試官等制,經(jīng)濟上采取薄賦斂、息干戈、省力役等主張,因此在其執(zhí)政的半個世紀中,政績輝煌,國威大振。
54.D
知識點:東漢瓦解后,進入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在這一時期,豪族地主的土地占有制繼續(xù)發(fā)展,許多少數(shù)民族進入中原,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銳,戰(zhàn)爭連綿不斷,朝代更替頻繁,經(jīng)常出現(xiàn)若干政權同時并存的局面。而唐之后的五代、遼、宋、夏、金、元時期,這一分裂局面再次上演。
55.D
知識點:元世祖時期,兩次招撫臺灣沒有結果,由于在澎湖有建置,所以設立了巡檢司,隸屬于泉州府同安縣。負責管轄澎湖地區(qū)和琉球島,并每年對澎湖和臺灣征收鹽稅,從而有效地管理了這一地區(qū)。而澎湖巡檢司的設置,標志著大陸政府在澎湖建立正式政權機構的開始。
56.A
知識點:王安石變法指北宋時期,大臣王安石發(fā)動的旨在改革北宋建國以來積弊的一場改革。王安石的變法對于增加國家收入,有著積極的作用,但王安石急于求成,推行過急,利弊互見。而變法內容中包含的“方田均稅法”等法度,直接沖擊了大地主階級的利益,因此,遭到了許多代表大地主利益的守舊官員的反對。
57.B
知識點:大歷十四年5月,唐德宗即位,宰相楊炎建議實行兩稅法。兩稅法的主要原則是只要在當?shù)赜匈Y產(chǎn)、土地,就算當?shù)厝?,上籍征稅。不再按照丁、中的原則征租、庸、調,而是按貧富等級征財產(chǎn)稅及土地稅,征稅對象也不再以人丁為主,而以財產(chǎn)、土地為主,而且越來越以土地為主。
58.C
知識點:元朝,又稱大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shù)民族(蒙古族)建立并統(tǒng)治中國全境的大一統(tǒng)封建王朝。忽必烈當政期間,始置總制院,后改為宣政院。是元朝掌管全國佛教事宜和藏族地區(qū)軍政事務的中央機關。從此,西藏地區(qū)正式成為我國中央政府直接管轄的一個地方行政區(qū)域。
59.C
知識點:元朝在中央設中書省,上承天子,下總百司,領六部,為最高行政機關,行使宰相職權。與樞密院,御史臺分掌政、軍、監(jiān)察三權。門下、尚書兩省皆廢,故中書省較前代尤為重要。地方行政一部分亦由中書省掌握。邊遠地區(qū),設十一個行中書省分區(qū)統(tǒng)轄。
60.D
知識點:宋朝是中國歷史上承五代十國、下啟元朝的時代,根據(jù)首都及疆域的變遷,可再分為北宋與南宋。北宋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強盛、繁榮的王朝。由宋太祖趙匡胤建立,到公元1127年政權南遷這段時間,被稱為北宋,定都開封。由于與北宋同時代的遼、金、西夏等國的強大,使北宋政權一直處于外族的威脅之中。
61.D
知識點:王安石變法以“富國強兵”為目標,變法期間,每項新法在推行后,基本上收到了預期的效果,政府增加了財政收入。但是,各項新法或多或少地觸犯了中、上級官員、皇室、豪強和高利貸者的利益,最終被廢,沒有實現(xiàn)強兵的目的。
62.B
知識點:《沁園春·雪》中“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shù)英雄競折腰。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后面的一句是“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成吉思汗是元代的開國皇帝,在元代,中國的領土之大屬世界之最。
63.D
知識點:火藥是中國四大發(fā)明之一。火藥的發(fā)明是人們長期煉丹、制藥的實踐結果,由硫磺、硝石、木炭混合而成,至今已有1000多年歷史。唐昭宗天佑元年楊行密的軍隊圍攻豫章,部將鄭“以所部發(fā)機飛火,燒龍沙門,帶領壯士突火先登入城,焦灼被體”(《九國志·鄭傳》)。這里所說的“飛火”,就是“火炮”、“火箭”之類。
64.B
知識點:郭守敬,中國元朝的天文學家、數(shù)學家、水利專家和儀器制造專家。字若思,順德邢臺人。郭守敬的貢獻有:他和王恂、許衡等人,共同編制了《授時歷》;取回歸年長度為365.2425日,與現(xiàn)今通行的公歷值完全一致;在全國各地設立27個觀測站,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四海測量”。而“十二氣歷”是北宋科學家沈括所創(chuàng)。
65.D
知識點:廢除行省制度之后,明朝省一級行政機構及其派出機構有三司: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六道:布政使司的左右參政,左右參議,按察使司的副使,分掌各自的派出機構,分守道與分巡道。承宣布政使司,長官為布政使,掌管一省的民政、田賦、戶籍。
66.D
知識點:廠衛(wèi)是中國明代各種直屬皇帝的偵訊機構的總稱。廠,指東廠、西廠、內行廠;衛(wèi),指錦衣衛(wèi)。合稱廠衛(wèi)。廠衛(wèi)包括明太祖所設立的錦衣衛(wèi)、明成祖所設立的東廠、明憲宗時由汪直所設的西廠、明武宗時設立的內行廠。這一機構的設立,直接反映了明朝君主獨裁專制統(tǒng)治的加強。
67.D
知識點:在明朝初期,以婆羅、文萊為界,以東稱為東洋,以西稱為西洋。明永樂四年,明成祖命鄭和率領龐大的240多艘海船組成的船隊遠航,訪問了30多個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國家和地區(qū)。此后,鄭和又多次下西洋,一共遠航7次之多。
68.D
知識點:均田免糧,是明末李自成領導起義農(nóng)民反對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封建國家賦役剝削的口號?!熬锩赓x”思想,是在此以前的歷次起義農(nóng)民經(jīng)濟思想的發(fā)展。表明明末大起義的農(nóng)民已經(jīng)認識到地主階級占有土地并實行田租剝削,是使廣大農(nóng)民貧困的根源。這是中國封建社會里起義農(nóng)民經(jīng)濟思想發(fā)展過程中的一次飛躍。
69.A
知識點:《尼布楚條約》是清王朝和俄羅斯之間簽訂的第一份邊界條約。這個條約明確劃分了中俄兩國的東西邊界,從法律上肯定了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qū)都是中國的領土。沙俄同意把入侵雅克薩的軍隊撤回,清朝同意把貝加爾湖以東原屬中國的尼布楚部分土地讓給俄國。
70.A
知識點:宗法制是按照血統(tǒng)遠近以區(qū)別親疏的制度。宗法制的一個關鍵內容是嚴嫡庶之辨,實行嫡長子繼承制。其目的在于穩(wěn)固貴族階級的內部秩序,解決貴族之間矛盾。咸豐皇帝將帝位傳給年僅6歲的兒子載淳,不傳給弟弟奕,正是封建社會實行宗法制的結果。
71.D
知識點:軍機處,亦稱“軍機房”“總理處”。清代官署名,清朝中后期的中樞權力機關。于雍正七年設立。軍機處本為辦理軍機事務而設,設立之初,軍機處純粹是一個秘書機構,軍機大臣只是提出建議、執(zhí)行皇帝的決策,決策權都在皇帝。
72.A
知識點:1657年,沙俄派正規(guī)軍在尼布楚河與石勒喀河合流處建立了雅克薩城與尼布楚城。1685年,康熙派將軍彭春從璦琿起兵,分水陸兩路圍攻雅克薩,擊敗侵略者。之后,沙俄軍隊又偷潛入雅克薩。第二年,清軍再次圍攻雅克薩城,迫使沙皇派戈洛文為大使來中國舉行邊界談判。1689年9月7日(康熙二十八年七月十四日),《尼布楚條約》正式簽字。
73.B
知識點:1843年10月8日,清政府與英國在廣東虎門簽訂《虎門條約》,作為《南京條約》的附約?!痘㈤T條約》中的領事裁判權規(guī)定“英人華民交涉詞訟,其英人如何科罪,由英國議定章程、法律,發(fā)給管事官照辦”。中國獨立自主的司法主權受到嚴重損害。
74.D
知識點:康熙執(zhí)政期間,于1673年撤除吳三桂等三藩勢力,1684年統(tǒng)一臺灣,1688年~1697年間平定準噶爾汗噶爾丹叛亂,并抵抗了當時沙俄對我國東北地區(qū)的侵略,簽訂了中俄《尼布楚條約》,維持了東北邊境150多年的邊界和平。
75.D
知識點:太平天國是中國清朝后期,由洪秀全(稱號“天王”)所建立的政權,其前身為1843年洪秀全創(chuàng)立之“拜上帝會”。1851年成立太平天國,1853年建都天京(今南京),曾占領長江中下游地區(qū)。至1864年天京陷落止,存在14年。
76.B
知識點:孫中山,原名孫文,字德明,號逸仙。流亡日本時曾化名中山樵,故后人稱其為“中山先生”,其后此稱謂便逐漸演化為孫中山。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孫中山就任臨時總統(tǒng),并頒布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77.D
知識點:清朝強化專制統(tǒng)治,進一步加強皇權。雍正時,設立軍機處,處理軍政大事。軍機大臣由皇帝選派親信的滿、漢大臣組成,完全聽命于皇帝。軍機大臣“只供傳述繕撰,而不能稍有贊畫于其間”,這些都說明軍機處是皇帝集權的最好工具。
78.B
知識點:君主專制制度發(fā)展到明代,已經(jīng)逐漸走向沒落。為了不至于皇權旁落,使相權與君權合而為一,明朝早期皇帝廢宰相,設內閣,大權獨攬。內閣只為皇帝的顧問,奏章的批答為皇帝的專責,稱“傳旨當筆”。又設廠衛(wèi)制度,直屬皇帝管轄,監(jiān)管人民和官吏。
79.D
知識點:明代中后期,農(nóng)產(chǎn)品呈現(xiàn)糧食生產(chǎn)的專業(yè)化、商業(yè)化趨勢。所謂“末富居多,本富益少”,其中“末”指商業(yè),“本”指農(nóng)業(yè),“末富居多”就說明明中后期商品經(jīng)濟發(fā)達,不少地主縉紳也逐步將資金投向工商業(yè),“富者縮資而趨末”。
80.D
知識點:清朝建立全國政權之后,厲行閉關政策。前期禁海的目的在于隔絕大陸人民與臺灣鄭氏抗清力量的交通,防范人民集聚海上;以后則著重防禁“民夷交錯”,針對外國商人。清朝對外實行閉關政策,讓正處于萌芽時期的資本主義受到了嚴重的打擊,繼而讓中國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