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以下哪個典故與莊子無關(guān)?
A.莊周夢蝶 B.鼓盆而歌 C.安知魚樂 D.紫氣東來
43.《易經(jīng)》中哲學思想的產(chǎn)生是來自(多選):
A.從前人的思想中提取的 B.在自然發(fā)展的過程中總結(jié)的
C.從生活實踐中總結(jié)的 D.哲學思想家自己想的
44.墨子認為孔子的哲學思想有其局限性,于是他在此基礎(chǔ)上提出:
A.無為而治 B.積極入世 C.兼愛非攻 D.法治于人
45.“名實”最初是政治問題,后來才被人發(fā)展成為哲學問題,它是誰的思想?(多選)
A.孔子 B.莊子 C.老子 D.墨子
46.我國古代哲學家認為,“五德”不是靜止不動的,它是運動的,這種運動是(多選):
A.相生相克 B.循環(huán)往復 C.生生不息 D.時斷時續(xù)
47.在我國的“陰陽”哲學思想中,有一本研究古代哲學的重要史書是:
A.《史記》 B.《五行志》 C.《后漢書》 D.《三國志》
48.關(guān)于《左傳》的表述,下面哪一句話是錯誤的:
A.是左丘明的個人傳記
B.是一部史學名著和文學名著,是我國現(xiàn)存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體史書
C.它起自魯隱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魯?shù)抗哪辏ㄇ?53年),以《春秋》為本,通過記述春秋時期的具體史實來說明《春秋》的綱目,是儒家重要經(jīng)典之一
D.《左傳》對后世的影響也首先體現(xiàn)在歷史學方面。它不僅發(fā)展了《春秋》的編年體,并引錄保存了當時流行的一部分應(yīng)用文,給后世應(yīng)用寫作的發(fā)展提供了借鑒
49.在我國古代,很多哲學思想家多多少少都具有一些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其中表現(xiàn)最突出的哲學思想家是:
A.荀子 B.老子 C.韓非子 D.孟子
50.在傳統(tǒng)的哲學思想上,被稱為有名的“王門四句教”的是(多選):
A.無善無惡是心之體 B.有善有惡是意之動
C.知善知惡是良知 D.為善去惡是格物
51.在我國傳統(tǒng)的哲學思想史上,有“三教”哲學思想都認識到了“動”、“靜”變化的基本規(guī)律,分別是(多選):
A.儒家 B.法家 C.佛家 D.道家
52.“形而上與形而下”這一哲學思想出自:
A.《易經(jīng)·系辭上》 B.《易經(jīng)·系辭下》 C.《南華經(jīng)》 D.《道德經(jīng)》
53.“天人合一”是我國古代哲學思想的經(jīng)典,其主要表現(xiàn)在:
A.天氣的變化 B.天與人的關(guān)系上
C.人的發(fā)展 D.主體與對象的關(guān)系
54.《近思錄》的作者是(可能):
A.朱熹 B.周敦頤 C.呂祖謙 D.程顥
55.《周禮》是一部以人法天的理想國的藍圖?!吨芏Y》作者的立意,并非要實錄某朝某代的典制,而是要為千秋萬世立法則。作者希冀透過此書表達自己對社會、對天人關(guān)系的哲學思考,全書的謀篇布局,無不受此左右。本書在設(shè)置篇時,是按下列哪種方式設(shè)置的?
A.上篇、下篇 B.上篇、中篇、下篇
C.天、地、春、夏、秋、冬 D.陰陽五行
56.他是魏國貴族后裔,曾隨鬼谷子學習縱橫之術(shù)。其主要活動應(yīng)在蘇秦之前,是戰(zhàn)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和謀略家。作為杰出的縱橫家出現(xiàn)在戰(zhàn)國的政治舞臺上,對列國兼并戰(zhàn)爭形勢的變化產(chǎn)生了較大的影響。他的連橫之術(shù)成為了后來秦滅六國、統(tǒng)一天下的基本戰(zhàn)略。他是:
A.張儀 B.蘇武 C.蘇秦 D.鬼谷子
57.董仲舒說:“國家將有失道之敗,而天乃先出災(zāi)害以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異以警懼之。尚不知變,而傷敗乃至。以此見天心之仁愛人君而欲止其亂也”。對這段話的理解,下列選項中不正確的是:
A.宣揚“天人感應(yīng)”學說
B.要求君主遵循天道,施行仁政
C.反映了董仲舒對儒學的新發(fā)展
D.君主的地位不是不可動搖的
58.他是中國春秋時期齊國政治家﹑思想家,在唯物主義的方向上樸素地解決了物質(zhì)和精神的關(guān)系﹐認為有意識的人是由精氣生成的。他的精氣論在中國唯物論發(fā)展史上有重要意義。他是:
A.曾子 B.管子 C.孟子 D.莊子
59.他是戰(zhàn)國時魏國人,反對儒墨,主張貴生、重己,他與墨子“兼愛”的思想相反,他主張“為我”。他的見解散見于《莊子》、《孟子》、《韓非子》、《呂氏春秋》等書,別人覺得他“一毛不拔”,他卻覺得不能損害別人,但也不用舍己為人。他是:
A.墨子 B.管子 C.曾子 D.楊朱
60.“天人感應(yīng)”是由西漢董仲舒提出的,但中國的一部歷史著作中也曾把它作為核心問題提出,這部歷史著作是:
A.《史記》 B.《漢書》 C.《后漢書》 D.《列女傳》
61.“和同說”最早是在西周提出的,提出這一哲學思想的人是:
A.姬昌 B.仲山甫 C.史伯 D.姜子牙
62.被周敦頤稱之為“五常之本,百行之源”的是:
A.仁 B.義 C.禮 D.誠
63.“為美厚爾,為聲色爾”的倫理思想是出自何處?
A.《論語》 B.《中庸》 C.《大學》 D.《列子·楊朱》
64.《禮記·中庸》所指的“天下之三達德”為:
A.智、仁、禮 B.智、禮、勇
C.智、仁、勇 D.禮、仁、勇
65.被朱熹視為“儒者第一義”的是:
A.善惡之辨 B.美丑之辨 C.義利之辨 D.榮辱之辨
66.他是唐文學家,哲學家。字子厚。貞元進士,授校書郎,調(diào)藍田尉,升監(jiān)察御史里行。與劉禹錫參加王叔文集團,任禮部員外郎。失敗后,貶為永州司馬。后遷柳州刺史,故又稱柳柳州。與韓愈皆倡導古文運動,同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他的哲學論著有《非國語》、《貞符》、《時令論》、《斷刑論》、《天說》、《天對》等。他提倡儒、釋、道三教調(diào)和的主張,著有《河東先生集》。他是:
A.柳宗元 B.李翱 C.邵雍 D.劉禹錫
67.他是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夢得。洛陽(今屬河南)人,和柳宗元交誼很深,與白居易也唱和甚多。其詩通俗清新,善用比興手法,現(xiàn)留存800余首。在哲學上提出“天與人交相勝”、“還相用”的觀點,認為自然的職能在于“生萬物”,人的職能在于“治萬物”,反對“因果報應(yīng)”論和“天人感應(yīng)”說。所著有《劉夢得文集》。他是:
A.劉禹錫 B.韓愈 C.劉基 D.王陽明
68.他是北宋哲學家,因隱居蘇門山,后人稱其為百源先生,屢授官不赴。后居洛陽,與司馬光、呂公著等交游甚密。曾據(jù)《易傳》關(guān)于八卦形成的解釋,參雜道教思想,虛構(gòu)成宇宙構(gòu)造圖式和學說體系,形成其象數(shù)之學,認為宇宙的本原是“太極”,亦即“道”、“心”。他是:
A.柳宗元 B.邵雍 C.朱熹 D.王陽明
69.主張“去人欲,存天理”,并將“理”或“天理”視為哲學最高范疇的哲學家是:
A.朱熹 B.二程 C.周敦頤 D.張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