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D
知識點:“白馬非馬”是當時有名的名家公孫龍的代表性觀點,尹文的形名論思想,為研究中國邏輯思想史者所重視,其對語言的指稱性與內(nèi)涵等關系的思考,頗值得玩味。
38.D
知識點:列子終生致力于道德學問,曾師從關尹子、壺丘子、老商氏、支伯高子等。隱居鄭國四十年,不求名利,先后著書二十篇,十萬多字,今存《天瑞》、《仲尼》、《湯問》、《楊朱》、《說符》、《黃帝》、《周穆王》、《力命》等八篇,共成《列子》一書,均已失傳。其中寓言故事百余篇,如《黃帝神游》、《愚公移山》、《夸父追日》、《杞人憂天》等,篇篇珠玉。
39.C
知識點:嚴君平終身不仕,以卜筮和講授易經(jīng)及老子之學為生。相傳公元前200年,嚴為傳播老子教義,住在一條街上,以占卜耆龜給人看相為名,宣揚忠孝信義和老子道德經(jīng)。每天他看相,只收夠一百個銅錢能維持生活,就收起攤子,回家閉門讀書。由于他不慕仕宦,節(jié)操清奇,當時聲名遠播。
40.B
知識點:莊子的文章,想象力很強,文筆變化多端,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諷刺的意味,對后世文學語言有很大影響。《莊子》在哲學、文學上都有較高研究價值。名篇有《逍遙游》、《齊物論》、《養(yǎng)生主》等。
41.C
知識點:莊子是我國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學思想的繼承者和發(fā)展者,先秦莊子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
42.D
知識點:“紫氣東來”說的是老子。莊子與時人惠子有“安知魚樂”的精彩辯論。相傳,莊子妻子過世時,他鼓盆而歌。有一天,莊周夢見自己變成了蝴蝶,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自己非??鞓?,悠然自得,不知道自己是莊周。一會兒夢醒了,卻是僵臥在床的莊周。莊周夢蝶的故事為后人所喜愛,成為了詩文中的一個重要意象。詩人們常常借助這一意象來表達人生如夢、故國與親友之思以及恬淡閑適之情。
43.B、C
知識點:我國傳統(tǒng)哲學思想的產(chǎn)生是在面對自然的過程中,經(jīng)過人們的生活實踐,最后總結(jié)發(fā)展而來的,這是一種系統(tǒng)的理論,是中華民族的智慧總結(jié)。
44.C
知識點:“兼愛非攻”是墨子哲學思想的核心觀點。墨子認為孔子的仁有局限性,不如兼愛更廣泛。兼愛就是博愛,就是人人相互平等共處,相互關愛,這樣天下才能一統(tǒng)。
45.B、D
知識點:戰(zhàn)國時期的莊子和墨子把“名實”發(fā)展為哲學問題。其中墨子認為“名”是“實”的反映;莊子主張“名者實之賓”,應以“實”為主。
46.A、B、C
知識點:我國古代思想家認為,“五德”不是靜止不動的,它是依據(jù)相生相克的規(guī)律,循環(huán)往復,生生不息。陰陽家稱之為“五德轉(zhuǎn)移”或“五德終始”。
47.B
知識點:《五行志》是中國古代正史的重要內(nèi)容,《五行志》的“序”概括了史家修撰的旨趣和意圖,是我們認識《五行志》演變脈絡的一條很好的途徑。從班固開創(chuàng)《五行志》到宋初,歷代《五行志》都記載了大量災異和事應,并作出解釋,以此勸誡帝王。宋以后的《五行志》成為災害物異的匯編,不再記錄事應,對災異的感應要靠帝王自己去領悟了。
48.A
知識點:《左傳》相傳是春秋末年左丘明為解釋孔子的《春秋》而作,而并非是左丘明的個人傳記。它起自魯隱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魯?shù)抗哪辏ㄇ?53年),以《春秋》為本,通過記述春秋時期的具體史實來說明《春秋》的綱目,是儒家重要經(jīng)典之一。
49.C
知識點:在許多哲學思想家之中,韓非子有著較多的樸素的主觀辯證唯物主義的哲學思想。
50.A、B、C、D
知識點:“王門四句教”是著名的唯心主義思想家王守仁的思想概括。“王門四句教”闡述了心體、性體和良知在其心學體系中所具有的多重意蘊,指出心、性、理三者的內(nèi)涵并不如通常所認為的那樣是完全等同的,并通過心性“無善無不善”的分析,指出王守仁所說的“至善”是超越道德善惡的不可執(zhí)之善。最后,揭示了四句教所內(nèi)含的潛在矛盾,指出此矛盾是心學分化的一個重要原因。
51.A、C、D
知識點:在動靜觀方面,老子一方面展現(xiàn)動中之靜的形上思維,同時提出動靜相養(yǎng)、戒躁主靜的人生觀與政治主張。在老子提出“動靜”的哲學思想之后,儒家和佛家也認識到了“動靜”變化的基本規(guī)律。三教都是以靜為主,而以動為末。
52.A
知識點:“形而上與形而下”出自《易經(jīng)·系辭上》:“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這是描述抽象和具象兩種性質(zhì)的哲學范疇。
53.B
知識點:“天人合一”是國人最基本的思維方式,具體表現(xiàn)在天與人的關系上。它認為人與天不是處在一種主體與對象之關系,而是處在一種部分與整體、扭曲與原貌、為學之初與最高境界的關系之中。
54.A、C
知識點:淳熙二年(1175年),呂祖謙從浙江到福建與朱熹會晤,兩人在寒泉精舍相與讀周敦頤、張載、程顥、程頤等著作,感其“廣大閎博,若無津涯”,初學者不易把握其要義,于是精選622條,輯成《近思錄》,共分14卷?!敖肌倍秩∽浴墩撜Z》:“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敝祆淙〈藭挠靡庠谟?,把《近思錄》當做學習四子著作的階梯,四子著作又為學習《六經(jīng)》的階梯,以正“厭卑近而騖高遠”之失。
55.C
知識點:《周禮》以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等六篇為間架。天、地、春、夏、秋、冬即天地四方六合,就是古人所說的宇宙?!吨芏Y》六官即六卿,根據(jù)作者的安排,每卿統(tǒng)領六十官職。所以,六卿的職官總數(shù)為三百六十。眾所周知,三百六十正是周天的度數(shù)。
56.A
知識點:張儀。戰(zhàn)國時,列國林立,諸侯爭霸,割據(jù)戰(zhàn)爭頻繁。各諸侯國在外交和軍事上,紛紛采取“合縱連橫”的策略?;颉昂峡v”,“合眾弱以攻一強”,防止強國的兼并,或“連橫”,“事一強以攻眾弱”,達到兼并土地的目的。張儀正是作為杰出的縱橫家出現(xiàn)在戰(zhàn)國的政治舞臺上,對列國兼并戰(zhàn)爭形勢的變化產(chǎn)生了較大的影響。
57.D
知識點:這段話主要就是董仲舒的思想,提倡儒學,施行仁政,宣揚的是天人感應學說。董仲舒認為,天和人同類相通,相互感應,天能干預人事,人亦能感應上天。董仲舒把天視為至上的人格神,認為天子違背了天意,不仁不義,天就會出現(xiàn)災異進行譴責和警告;如果政通人和,天就會降下祥瑞以鼓勵。在封建社會,天人感應說一方面對無限的君權進行了限制,同時也為封建專制制度提供了理論依據(jù)。
58.B
知識點:管子,中國春秋時期齊國政治家﹑思想家?!豆茏印反蠹s成書于戰(zhàn)國時代。劉向編訂《管子》時共86篇﹐今本實存76篇﹐其余10篇僅存目錄。管仲學派認為﹐精氣是構(gòu)成萬物的最小顆粒﹐又是構(gòu)成無限宇宙的實體﹐說明了世界的物質(zhì)性。
59.D
知識點:楊朱,戰(zhàn)國時期魏國(今河南開封市)人,字子居,反對儒墨,主張貴生、重己,他的見解散見于《莊子》、《孟子》、《韓非子》、《呂氏春秋》等書。他號召大家都不要損害別人,也不要舍己為人。但是大部分人只記得半句話,以為他很自私,其實他的思想恰是天下大同,人人平等。
60.A
知識點:天人關系”是西漢初年思想界最根本的哲學問題。司馬遷也一定程度上受到這點的影響,同時他曾經(jīng)做過董仲舒的學生,在《太史公自序》中有“余聞董生曰”引用董仲舒的筆記。但是,其主要思想是傾向于天人相分的,自然現(xiàn)象與人事的變化沒有必然的聯(lián)系。司馬遷在其歷史著作《史記》中寫有一篇《天官書》,以天文對應世間人世,其核心也是“天人感應”。
61.C
知識點:先秦“同”的思想主要有“和同說”、“尚同說”、“應同說”以及“大同說”四種。我國最早探討和同辯證關系的是西周末期周太史史伯,“和同說”最早由史伯提出,主要思想是: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以他平他謂之和。
62.D
知識點:宋儒周敦頤在《通書》中有云:“誠,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作為百行之一的商業(yè)自然也要遵從信用為本的原則?!拔宄0傩小奔偃綦x開了“誠”,就要走入邪路;只有堅持“誠”,才能使各種道德相應地發(fā)揮作用,實現(xiàn)社會關系和諧與天下太平。
63.D
知識點:《列子·楊朱》中的倫理思想:及時行樂的人生理想。認為人生短暫,毫無意義可言,唯一目的就是“為美厚爾,為聲色爾”人生應當“盡一生之歡,窮當年之樂”,人生在世要抓緊時間及時享樂,要無所顧忌地大膽享樂。
64.C
知識點:三達德,就是智、仁、勇。智、仁、勇是天下通行的品德,是用來調(diào)節(jié)上下(即君臣)、父子、夫妻、兄弟和朋友之間的關系的。智、仁、勇靠什么來培植呢?靠誠實、善良的品德意識來培植加固。陶行知說道:“智仁勇三者是中國重要的精神遺產(chǎn),過去它被認為‘天下之達德’,今天依然不失為個人完滿發(fā)展之重要指標。”
65.C
知識點:宋代大儒朱熹認為:“義利之說,乃儒者第一義?!绷x利觀是人們立世至為重要的準則,如何平衡兩者的關系,體現(xiàn)出不同的人生智慧。儒家是把義利觀作為第一要義來闡述,認為在義利發(fā)生沖突時,要以義為先。甚至在生命與義發(fā)生沖突時,也以義為先,主張舍生取義。
66.A
知識點:柳宗元,河東解縣(今山西運城縣解州鎮(zhèn))人,世稱柳河東。雖然活了不到50歲,但在文學理論方面有突出造詣,他一生有600多篇詩文作品,他主張重視文章的內(nèi)容,主張文學有益于社會。他的哲學思想中具有樸素的唯物論成分。他把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無神論思想發(fā)展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是中唐時代杰出的思想家。
67.A
知識點:劉禹錫,字夢得,曾被派往蘇州擔任刺史,蘇州人民愛戴他,就把曾在蘇州擔任過刺史的韋應物、白居易和他合稱為“三杰”,建立了三賢堂。人們最熟悉他的那首《陋室銘》“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68.B
知識點:邵雍,北宋哲學家。字堯夫。因隱居蘇門山,后人稱其為百源先生,卒謚康節(jié)。他認為太極永恒不變,而天地萬物皆有消長、有終始,按其“先天圖”而循環(huán)變化。又從古代三皇五帝等傳說及某些歷史現(xiàn)象出發(fā),以為人類社會已盛極而衰,提出了“皇、帝、王、霸”四個時期的歷史退化論。著有《皇極經(jīng)世》、《伊川擊壤集》等。
69.B
知識點:“二程”指的是程顥和程頤兩兄弟,這二人曾同學于北宋理學開山大師周敦頤門下,將“理”看成是無所不在的世界本源,之后,朱熹又繼承和發(fā)展了二程的思想,建立了完整而精致的客觀唯心主義思想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