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并不認為我是艾麗斯所仰慕的那種“神樣”男人。我知道,當初她之所以愿意跟我交往,是因為跟我在一起讓她覺得逍遙自在,就像回到了童年一般;每次看見我?guī)е⒆影愕目誓较蛩緪?,她就會變得格外溫柔,好象在疼惜一個小男生。她看得出來,我對性愛幾乎毫無經(jīng)驗(如今回想起來,那時我是多么的古板、守舊,簡直到了荒謬的地步)。記得,那個大熱天的早晨,我們出發(fā)到河里游泳之前,艾麗斯忽然很爽快地對我說:“也許,咱們現(xiàn)在應該親熱一下啦?!彼涛以趺醋鲞@件事。由于我身上沒帶保險套(那時人們管保險套叫“法國信箋”,提供和使用這種玩意的人都得偷偷摸摸,心里懷著很深的罪惡感),艾麗斯不準我長驅(qū)直入,只讓我在“門口”逛逛。之后,我們又做了一兩次,效果比上回好些,每次都以溫和、隨興的方式進行,但那一點都不會破壞兩情相悅神奇美妙的氣氛和感覺:我曉得,我是在跟心愛的人一起做這件怪異、滑稽的事情。這種矛盾本身就很滑稽,但不會讓人感到沮喪。
讓我感到有點沮喪的是,我漸漸發(fā)覺,我絕不是唯一跟艾麗斯做愛的男人;唯一可堪告慰的是,這些人跟我一樣只是偶爾跟艾麗斯上床――畢竟,艾麗斯平日工作太忙,興趣太廣,沒工夫把這檔子事當作一種習慣。讓我感到忿忿不平的是,在那段日子里,艾麗斯似乎任由這群詭秘的、神樣的、年紀比她大的男人擺布、狎弄:她總是在他們認為適當?shù)臅r刻,謙卑地跑去“看”他們。我隱約察覺到,這樣的關系讓艾麗斯有機會發(fā)揮她的創(chuàng)造想象力;為了培養(yǎng)這份想象力――我們甚至可以說,為了安撫這份想象力――隔不了多久艾麗斯就會動身到倫敦跑一次,從事(在我看來)一趟被虐狂式的旅程。通常她都會前往漢普斯德。對我來說,這個地方就是她崇仰的那群邪惡神的住所兼大本營。
我對艾麗斯用情愈深,就愈會用一種夸大的、荒誕的眼光看待她和這些男人的關系。實際上,他們并不是神或妖魔,他們只是一群知識分子、作家、藝術家和公務員。這幫人主要是猶太人,其中很多是難民,他們相互交往、牽引,組成一個松散的生活圈子。平日他們只顧在小圈圈里頭勾心斗角,搞些微不足道的權(quán)力斗爭,很少跟外界打交道。他們喜歡艾麗斯,把她當成自己人看待。但是,無可避免地,在這個圈子中艾麗斯一直保持局外人的身份,因為她在大學教書,過著平凡單調(diào)的生活,遠離他們平日混跡的倫敦文藝圈。后來我也跟這幫人見過面,相處得挺好。如今回想起來,驚訝之余,我也覺得很好笑:當初,這些人竟然能夠在我心中激起那么大的恐懼和憤慨。就某種意義來說,創(chuàng)造這群人的是艾麗斯自己的想象力;而在把他們創(chuàng)造出來后,艾麗斯養(yǎng)育他們,讓他們成為她小說中一群獨特的、古怪的角色。從艾麗斯的第二部小說――1956年出版的《 逃離魔法師 》(The Flight from the Enchanter ),我第一次觀察到,她那獨特的創(chuàng)造性想象力究竟是如何運作的。她后來發(fā)表的一系列小說,題材繁復,表現(xiàn)方式多彩多姿,而這正是她的想象力宛如蒸餾器一般,萃取原始經(jīng)驗的精華所獲得的成果。但是,莫里斯?查爾頓卻跟這幫人不同。他是個陽光男人。他的精神家園是夏天的牛津(氣溫很高,但不悶熱),盡管那個時候他居住在一間陰暗的、充滿異國情調(diào)的公寓里,被沉重的、閃閃發(fā)光的金屬餐具和綠色的威尼斯高腳酒杯所包圍,仿佛他自己也被某種符咒所蠱惑似的。第一次戀愛的人,會覺得他被這些出人意表的、格格不入的浪漫象征團團困住,差點透不過氣來。第一次造訪莫里斯的那個日子,是我和艾麗斯交往過程中的一個轉(zhuǎn)折點:她對我的態(tài)度改變了――盡管當時我懵懵懂懂,并沒覺察到這點。那天的河邊之旅和午餐聚會把我搞得暈頭轉(zhuǎn)向,卻也十分開心,在這種情況下,我哪會注意到我和艾麗斯的關系已經(jīng)起了轉(zhuǎn)變。這一天,艾麗斯不但讓我加入她的另一部分社交生活,而且,她還向第三者表明,我在她的社交生活中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我們的關系開始具有公開的、恒久的性質(zhì),不再是小兩口私底下的事,也不是可以隨便拋棄的。我并沒有成為――借用一個古雅的詞兒――艾麗斯的“情郎”;在世人眼中,我已經(jīng)具有某種名分和地位,遠遠超出了普通的交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