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孟憲實:唐太宗 從玄武門之變到貞觀之治(8)

漢唐精神 作者:錢文忠


到好處。

唐太宗把天下治理得這么好,是因為他納諫,納諫確實成為唐太宗治理天下成就 貞觀之治 很重要的方面,為何千古以來大家都承認唐太宗做得好呢?因為不太容易,有兩大方面的難題:一是人性的弱點,大家都喜歡聽好話,不喜歡聽批評;還有一個權力的弱點,權力越高越聽不得不同的意見,官當大了會自以為是,喜歡自以為是。要越過這兩關確實不容易,但唐太宗為何能克服呢?他怎么就不怕呢?我以為有以下的理由:

第一,玄武門之變后唐太宗求治心切。

唐太宗晚年曾感嘆,人做一千件好事人們未必記住,做一件壞事可能就被人們念念不忘,但仍是要多做好事。唐太宗求治心切,靠一個人的聰明才智不可能治理天下,要發(fā)揮大智,充分利用大家的聰明才智。李世民是軍事將領出身,戰(zhàn)場上計劃的時候要開軍事會議,這里面最能體現民主集中制的原則。你有看法沒有及時表達,可能導致戰(zhàn)事完全失敗,在戰(zhàn)場上大家有話就說,有見解就提出來,戰(zhàn)前會議是訥諫的前提。李世民在武德四年的時候,實現了對洛陽王世充的包圍,他聽說竇建德率領四十萬大軍支援王世充,李世民打了半年已經筋疲力盡,有可能造成腹背受敵。開了幾次會,大部分人說趕快撤,只是要撤到的地方不同,有少數人認為應當把王世充包圍去打竇建德。結果李世民率領精銳去打竇建德,竇建德率領的十萬人被一網打盡,竇建德以十萬人謊稱四十萬人。竇建德一敗,王世充自然就完了。這是李世民納諫傳統(tǒng)的來源,也成了他的一種習慣,對他戰(zhàn)場上決定勝負很關鍵。他習慣聽取不同意見對他的統(tǒng)治很有好處,大臣的進諫也很重要。為什么在貞觀時期魏徵留下的意見最多,是因為魏徵一直處于一個進諫的角色,魏徵后來在審核皇帝命令的機關,他一生主要的工作就是專門給皇帝提意見。魏徵除了職務的需要,完成分內的事,確實對國家的事情盡心盡力,能夠看到問題不同的側面,就如同冊封和買馬的事情,能夠看到別人看不到的地方。提意見很講究方式方法,特別值得我們注意。我們在單位可能有些問題,你是用什么態(tài)度、方式、方法提出你的意見呢?大家可能都有這樣的經驗,給領導提意見,領導會覺得你提意見的動機有問題,就是為了和他找別扭。有的領導拒不接受意見,拿官位卡人,不是比誰的意見更正確。領導為何會這樣?提意見的人的方式方法還是需要注意,我們提意見不是問題,改正或加強工作本身才是問題,是要更好地做好工作。工作必須經過領導來做,不是提意見的人去完成,而是經過領導去完成,所以提意見要講究方式方法。仔細研究魏徵的建議書,他不僅是提意見的人,且是善于提意見的人。他把皇帝的作用、位置突出出來,希望通過皇帝來完成這件事。貞觀后期有太子之爭,魏王和太子的關系很緊張?;实酆芟矚g魏王,魏王經常打小報告,有一次說朝廷有些官員對親王不禮貌不尊重,唐太宗大怒,召見滿朝文武,說了許多狠話。一到這個時候,像房玄齡那些老臣就很緊張,馬上給皇帝道歉,魏徵站起來說: 皇帝說話未見得都有道理,從古以來,如果稍微不注意就會釀成大錯,我敢保證在座的大臣沒有誰敢不尊重親王。隋朝親王凌辱大臣,不是我們的榜樣。大臣是國家的棟梁,應當尊重大臣,皇帝就很尊重大臣,為何親王會這樣認為呢?我們的皇帝是古往今來難得的,尊重大臣,發(fā)揮大臣的作用。親王的說法沒有根據。 他不是以完全批評的口吻。淑王妃的父親犯了罪,王妃的哥哥在皇帝身邊工作,是皇帝的保鏢,說大臣羞辱他的父親,魏徵說: 皇親國戚背后有皇帝這樣的大靠山,沒有官員敢隨隨便便得罪他們,肯定是他們有錯在先,大臣依法辦事。我們的皇帝是古往今來難得的好皇帝,肯定會明白其中的道理,我們的皇帝是第一位能夠治理皇親國戚的皇帝。 首先承認皇帝的地位,承認皇帝能做這件事,大臣做得對。你作為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