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節(jié):語言分析(2)

哲學入門 作者:傅佩榮


換言之,價值的語言必定包含主體本身的意圖,就是連結(jié)主體與對象,進而衍生后續(xù)的行動,這些行動再返回根源,增益主體的內(nèi)在世界。哲學既然是為了印證價值,當然要充分運用價值語言了。其中最常見的是“求真”,但是對人而言,求真與求善是不可能完全區(qū)隔的。柏拉?圖認為,真實的世界應該統(tǒng)合為“一”,而這個“一”其實就是“善”。如此一來,人生除了追求至善,別無正途。

此外,還有第四種語言用法,就是“恒真的”,或者主詞與謂詞相同的“套套語句”。如,“中國人就是中國人”一語,看似重復,卻未必不可表意。如果情況是好事,則此語肯定了中國人;否則即有批判之意。譬如,在談到“中國人的性格”時,這句話難道沒有特殊含義嗎?

以上簡單介紹語言的四種用法,要點在于:我們在使用時,必須依自己的目的而選擇用法,否則難免詞不達意。對哲學而言,最重要的是價值語言,而價值語言正是最難解說清楚的。

語言的限制亦由此可見。以莊子與惠施的一段談話為例。他們相約出游,到了濠梁之上,莊子見魚從容出游,一時興起,就說:“是魚樂也!”

惠施立即批駁:“你不是魚,怎么知道魚樂?”

莊子說:“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魚樂?”

惠施再說:“我不是你,不知你是否知道;你不是魚,也不該知道魚樂?!?

莊子至此顯示立場:我站在橋上一看,就知道魚樂。他的意思是:人與魚之間,推而至于人與萬物之間,可以有感通作用,但是未必可藉語言表達。我們并不因為語言的限制,就隔絕了自己與萬物的溝通。

因此,哲學作為一門學問,固然要靠語言來表述,但語言不足以充分彰顯哲學的勝義與境界。不是哲學有何奧妙,而是它所面對的宇宙與人生原?是一大奧秘。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