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大雁爸爸,放棄了自我實現(xiàn)的人

小時代心理學(xué) 作者:(韓)河智賢


“大雁爸爸”們之所以會做出如此犧牲,是因為他們認(rèn)為子女就是其自身的一部分,也是其個人生命的一個延伸。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像韓國社會一樣,在“我”和家族之間存在著如此模糊的界限。他們通常不會說“我的孩子”,而說“我家孩子”,也不會說“我的老婆”,而說“我家女王”。在很多父母的內(nèi)心中,與“我”緊連著的便是子女,而在稍遠(yuǎn)的地方才是自己的配偶。

作為父母,很容易把子女當(dāng)成如同自己手足般的存在,并誤認(rèn)為孩子的成功就是自己的成功。當(dāng)孩子的學(xué)習(xí)成績出現(xiàn)問題時,他們不去從孩子和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是將原因歸結(jié)到老師的身上;一些偏激的父母在看到孩子被老師訓(xùn)誡之后,甚至沖到教室去扇老師的耳光。這些行為的真正原因,并不是因為父母太過于溺愛自己的孩子,而是因為父母心中的自我受到了傷害。

很多父母都沒有認(rèn)識到孩子是在自己之外單獨行動的獨立個體,而是把孩子看成是自己的一部分。所以,他們能夠以“為了孩子的未來”之名,讓孩子接受高費用的教育,可以忍受幾年的家族分離,因為他們堅信,“我”做不到的事情,“我”的延伸——子女,可以代替“我”來實現(xiàn)。

人們越是覺得現(xiàn)在的生活乏味、無趣、缺少滿足感,就越會在自我的延伸——子女身上投注更多的熱忱。然而,在父母們看來,這種行為完全是利他性主義的表現(xiàn),是出于為孩子的將來著想的動機(jī)。但實質(zhì)上,這只是以犧牲自己并培育子女的名義,讓自己的欲望得到滿足的行為。所以,就算孩子對父母說“不用再為我做任何犧牲了”,父母們依然無法做到放任不管。

問題是,孩子們干脆就沒有希望父母做出如此犧牲,所以他們的感激往往都顯得有些遲鈍。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會建立只屬于自己的世界,已長大的孩子就會聲稱,再也不會過像木偶一樣被父母操縱的生活,并向父母宣告獨立。經(jīng)歷過這種事情的父母,很容易陷入內(nèi)心的混亂之中,特別是對于長期以來做出太多犧牲的父母(如大雁爸爸)來說,這無異于晴天霹靂,但是,想要挽回,又發(fā)現(xiàn)覆水難收。怎么辦呢?父母們損失了金錢,卻沒能換來孩子們的感激,可謂是人財兩空。孩子們也對留學(xué)生活感到厭倦,想回家去,又不能說回去就回去,畢竟父母付出了那么多代價。

期待越高,犧牲越大,投資越多,就越難對結(jié)果感到滿足,而且,投資對象的相對價值本來就在下降,所以,如果連結(jié)果也不能盡如人意,那么對心理造成的傷害可能會成為很難治愈的致命傷。如果到了那時,父母們已經(jīng)度過了人生的黃金時期,漸漸步入老齡,應(yīng)該怎樣面對生活的慘淡呢?

父母們明明了解這些情況,可為什么還是苦惱于“是否應(yīng)該送孩子留學(xué)”這個問題呢?那是因為韓國的生活真的讓人很累,而且往往連一點盼頭都沒有。就像在遭遇事故時,人們通常都是把女性和孩子先送到救生船上一樣,韓國的“大雁爸爸”們在韓國這艘船上,把妻子和孩子們先送了出去。但是,“大雁爸爸”們?nèi)匀粚ψ约河心芰梢运妥约旱暮⒆觽內(nèi)チ魧W(xué)而自豪不已。他們在毫無根據(jù)的樂觀心態(tài)中追逐希望的勇氣,是不是21世紀(jì)自我犧牲的典范呢?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