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真正的寫作并不是方法,而是頭腦里要有東西。曾經有人講過,說他憋了一年也沒寫出一篇文章,于是他的妻子便說你寫文章怎么比我生娃還難,我一個娃都生出來了,你一篇文章卻沒寫出來。他說你能生出娃,是你的肚子里有娃;我寫不出文章,是我的肚子里沒有文章。要讓孩子腦子里有文章,除了社會實踐,就是要孩子大量地閱讀文章,讀得多了,詞匯量自然就大了,語法規(guī)則自然就掌握了,使用語言自然就自如了。而且滿腦子都是文章,寫作時,這些詞匯,這些文章的情節(jié),這些文章的表達方式,這些文章的結構特點,就會自然而然都涌現(xiàn)出來,就會自然而然變成你自己的語言,變成你自己的思想,變成你自己的情感,也變成了自己腦子里的文章,寫作起來,自然就能一氣呵成,就像十月懷胎一朝分娩。這當然就是古人說的“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讓孩子大量地閱讀,是提高孩子寫作水平的關鍵,但為此,有些家長卻讓孩子背誦大量的經典文章。對這一點,我不大贊成,因為背誦是要花大量時間的,現(xiàn)代和古代不同,古代可讀的書少,能夠讀到的書更少,而且社會需要的文章和知識,也就是儒家那些經典文章。而今天就大不相同,今天處于知識爆炸時代,不僅傳播的知識多,需要的知識也很廣泛,而且知識的更新也快,創(chuàng)新的要求也高。處在這樣一個時代,花大力氣背誦文章就有點得不償失,背一篇文章的時間,足以精讀十篇二十篇文章,從十篇二十篇文章中得到的知識,要遠遠大于背誦一篇文章,而且背誦不是創(chuàng)新,背誦出來的東西因為記憶太牢固,往往會束縛創(chuàng)新。比如寫作,背誦得太多了,寫出來的東西怎么讀都有別人的味道,怎么都不像是自己的創(chuàng)作。但我的意思不是說一篇也不能背,如果孩子喜歡,確實想背下來,那也是件好事。如果是特經典的文章,背一點也無妨,中小學甚至大學語文課本里就有要求學生背誦的篇目,有這些,也就足夠了。
寫作文想象力很重要,要告訴孩子寫作文要善于聯(lián)想,不能寫甲就死盯著甲,要由甲聯(lián)想到乙。比如一個學生寫校園,寫校園的樹,馬上就聯(lián)想到家鄉(xiāng)的杏樹,然后再想到小的時候每到夏天就剝杏肉曬杏干,而到了冬天就砸杏仁賣杏仁。然后再想到每當看到商店的杏干,就會看一看是不是家鄉(xiāng)產的,然后再聯(lián)想到那年父親送他到學校,看到校園里那么大一片樹林沒有一棵能結果實的樹,便說可惜了,然后問他能不能學會果樹嫁接技術,回去把家里的那些老杏樹嫁接成新品種。這樣一路聯(lián)想下來,一篇有滋有味的文章也就寫成了。如果寫校園眼睛就死死地盯著校園,不敢越校墻一步,就會覺得沒什么可寫,沒什么可說。
我女兒有年暑假去她舅舅家,舅舅們割麥子,她跟在后面撿麥穗,舅母去田里挖馬鈴薯回來做飯,她也跟著去挖,晚上寫日記,女兒便這樣寫道:“莊稼有很多種,樣子也不一樣,麥子長在最上面的麥穗上,馬鈴薯卻長在地下面。而地面上的稈子上,卻什么能吃的東西都沒有,白白地浪費了,如果馬鈴薯的秧子上能長麥穗,下面能長馬鈴薯,那樣該有多好,舅舅家就能多收好多的糧食?!迸畠哼@樣豐富的想象,讓我高興了好一陣子,我也表揚了她好一陣子,表揚的目的,就是鼓勵她這樣的想象力。我給大學生講寫作,也會常常提到這件事。
寫作文既需要多讀,也需要多練,不斷地練習寫作,才能熟能生巧,才能有所提高。就像我們吃飯,天天吃,吃得多了,舉筷、夾菜、送入嘴中、咀嚼、吞咽一氣呵成,而且還達到了自動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寫作就是內心情感的表達,練習多了,孩子也就愿意用寫作這種方式去表達內心的情感,就不再把寫作文當成是一種任務,當成是一個苦差事,而是當成了人生的一件樂趣,有了樂趣,才有可能不斷地去寫作。
我的女兒一直喜歡寫作文,時間長了,就自然會有一種寫作的沖動。那年我母親住在我這里,一天包餃子時,母親便說起舊社會家里的一些事情,有土匪怎么搶劫,大家庭里兄弟們怎么相處,妯娌們怎么鬧矛盾,鬧矛盾時家法怎么處置。我母親那天講了很多,也講得繪聲繪色,我們都聽得全神貫注。母親講完,我女兒卻突然脫口說:“爸爸你別寫,奶奶說的故事我來寫?!蹦悄晡业呐畠簞偵铣踔校@樣的話當然不完全是一時的沖動,而是寫作已經在她的內心蓄謀已久。事實也證明我女兒早有寫作的想法,考入高中后,我女兒便試著寫了一篇短篇小說,我稍作指點后,便發(fā)表在了一家省級刊物上。以后女兒又陸續(xù)在雜志報紙上發(fā)表了不少的文章,小說、散文、論文、社會評論都有。
寫作需要多寫多練,讓孩子寫日記,就是一個練習寫作的好辦法。寫日記不要求孩子一定要寫什么,要讓孩子隨心所欲地去寫,他喜歡寫什么就寫什么,喜歡記什么就記什么,寫得多了,孩子就會慢慢地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