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失勢無怨言方能失而復(fù)得

《止學(xué)》中的80個做人智慧 作者:伏建全


 

【原文】

勢或失之,名或謗之,少怨者再得也。

【譯文】

勢力有時會失去,名聲有時會遭到誹謗,少發(fā)怨言的人能失而復(fù)得。

【釋義】

“有得必有失,有譽必有毀。”現(xiàn)實中不存在永恒的勢力,在宦海中難免會起起落落。如果功利心過重,失勢后怨天尤人、牢騷滿腹,不但不利于改變已成的定局,而且還會讓人覺得你胸襟狹窄涵養(yǎng)不夠,更不利于東山再起。

【事典】

楊儀字威公,襄陽人,三國時期蜀漢大臣,曾與劉備共論軍國大策、政治得失,深得劉備的賞識,后被任命為左將軍兵曹掾,參軍署府事。諸葛亮數(shù)次出軍,楊儀常為其規(guī)劃分部,籌度糧谷,處事極捷。后來一應(yīng)軍戎節(jié)度,皆交由楊儀取辦。

但楊儀與前軍師魏延兩人水火不容,每次開會,吵鬧爭執(zhí),氣氛緊張,好幾次魏延在楊儀面前揮劍比畫,嚇得楊儀淚流滿面。諸葛亮引以為憂,卻苦無對策,也因為愛惜他們的才干,不忍心偏廢任何一方。

后來,諸葛亮死于北伐途中,楊儀以為自己有功,應(yīng)該由自己接替諸葛亮執(zhí)政(儀既領(lǐng)軍還,又誅討延,自以為功勛至大,宜當代亮秉政《楊儀傳》)。沒想到諸葛亮在死前早就有了人選。諸葛亮考慮到楊儀胸襟狹窄、性情急躁,對他很不放心,不可委以重任,于是死前書密令選蔣琬為尚書令、益州刺史,來接替自己擔當重任。

自以為資深功高的楊儀知道后備感失落,于是屢出怨言,嘆咤之音發(fā)于腑內(nèi),心中不服溢于言表。所有原本和他私人關(guān)系不錯的官員都害怕受到牽連,就斷絕了與他的來往,只有名臣費祎一個人仍像往昔一樣與他保持來往。

當時在蜀國內(nèi)部的政治斗爭中失勢的楊儀在感嘆世態(tài)炎涼之余,沒想到還有費祎這樣的老朋友仍然對自己關(guān)愛有加,自然是感動得熱淚盈眶。在激動之余,便將心中的牢騷和不滿對這位知己毫無遮攔地訴說了一番,言出不慎,不小心說出這樣一句話:“往者丞相亡沒之際,吾若舉軍以就魏氏,處世寧當落度如此邪!令人追悔不可復(fù)及?!庇纱丝梢姉顑x不僅氣量狹小,而且官癮十足!

然而,在諸葛亮死于北伐途中、大軍即將撤退之際,魏延不但不肯投敵,還要策劃繼續(xù)與魏國作戰(zhàn),這使楊儀大失所望。后來,魏延被斬,楊儀用腳踩著魏延的人頭,痛罵道:“庸奴!復(fù)能作惡否!”

再后來,楊儀回到成都,各人升官的升官,當將軍的當將軍,就剩功勞最大的楊儀無所統(tǒng)領(lǐng),他一下火氣就上來了,發(fā)發(fā)牢騷自然難免了。

但是,費祎并不是像楊儀想象中的那樣講求義氣之人,雖然他知道這是楊儀一時失意說出的怨言,但這種立功的大好機會費祎怎能錯過?于是“祎密表其言”,致使楊儀被廢為平民,流放到漢嘉終致自殺。楊儀萬萬沒有想到,他自己的仕途和性命會斷送在費祎手上。

【事典啟悟】

有組織就有競爭,尤其是在團體內(nèi)部,競爭總是難免的,但是競爭和斗爭的界限往往并不是很清晰,一不小心越界,競爭很容易演變成敵對斗爭,這很容易導(dǎo)致憤憤不平、意氣用事,牢騷滿腹。而發(fā)表怨言,不但不能改變現(xiàn)實,而且還會喪失扭轉(zhuǎn)局面的機會,甚至還會導(dǎo)致更大的損失,乃至性命。

所以,我們應(yīng)清醒地認識到得與失之間的相互變化,功利心不要太重,心胸開闊一點,眼光看得長遠一點,沒有怨言、沉得住氣,你才有機會東山再起。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