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元兩朝,雖然是少數(shù)民族掌握中央政權,但《孝經(jīng)》及其孝治思 想依然得到貫徹。金朝厲行孝治,以孝友為“人之至行”。金章宗說:“孝 義之人,素行已備,雖有希覬,猶不失為行善。”當時有名叫溫迪罕斡魯補 者,西北路宋葛斜斯渾、猛安人,年十五即遭父喪,遂建草廬于墓側守喪, 不飲酒食肉。其后,為醫(yī)治母親疾病,割股肉療之。帝聞之,下詔書擢拔為 護衛(wèi)?!对贰ば⒂褌鳌分斜碚玫男⒂炎啃姓撸惺嗳藶槊晒?、色目人。 可見《孝經(jīng)》的思想得到古代各族人民的認同。
從心開始:北京大學愛心講堂十年精華 清代除沿襲前朝成規(guī)之外,還作了許多新的規(guī)定。為了鼓勵家族團居,使 老有所養(yǎng),凡同居三五世以上,政府授以“義門”的稱號。對于奉孝尊親者, 予以褒獎。為了表示對《孝經(jīng)》的推崇,兩位清帝親自為之作注。順治十三年 (1656),清世祖作御注《孝經(jīng)》一卷。為了平息無謂的今古文之爭,以及反 對朱熹杜改經(jīng)書的做法,該書的文本,既不用孔傳本,也不用朱熹的刊誤本, 而是采用了唐玄宗的石臺本。注文總共約一萬余字。該書之作,目的在使《孝 經(jīng)》“家喻戶曉”,使“孔曾遺訓無一義不新,無一人不喻”。
清代學者研究《孝經(jīng)》的著作很多,不勝枚舉。雍正五年(1727), 雍正帝作《御纂孝經(jīng)集注》一卷。雍正認為,前人所作《孝經(jīng)》注,或平庸 膚淺,或蕪雜不精。宋以后學者所論,大多執(zhí)古文以攻今文,或者用朱熹 《孝經(jīng)刊誤》以攻古文,“于孔曾大義微言,反視為余事,注愈多則去經(jīng)愈 遠”,不足以闡發(fā)天經(jīng)地義之理。于是命令儒臣將前人注疏去粗取精,又仿 朱熹《四書集注》體例,纂輯成書,最后由雍正親自定稿。清代列帝無不以 孝治為標榜,更是人所共知的事實,此不贅舉。
四、孝道與二十一世紀人口老齡化的中國社會
孝敬父母,尊重老人,是中華民族賡續(xù)千年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對于家庭和 睦、社會安定,起著最為深層的作用。但是,猖獗于本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極 “左”思潮,為要給“革命造反”的理論掃除障礙,鼓動“可以教育好的子 女”與其父母作“徹底決裂”,而肆意踐踏傳統(tǒng)孝道。在反對做“地主資產(chǎn) 階級的孝子賢孫”的旗號下,“四人幫”反對一切階層、一切形式的孝。這 種悖逆人倫的做法,割裂了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造成了倫理道德水準的普 遍下降,由此引起的社會問題,正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步凸現(xiàn)出來。
“文革”以后,由于我國社會經(jīng)濟的迅速發(fā)展,人民物質生活的改善和
第一部分 名家十五講
健康水平的普遍提高,長壽者的人數(shù)已經(jīng)增加到前所未有的程度。此外,由 于幾十年來計劃生育政策的成功推行,七十年代末起出生的獨生子女,已經(jīng) 進入成年階段,一對夫婦供養(yǎng)兩對老人將成為普遍現(xiàn)象。
目前,我國正在以加速度的態(tài)勢進入人口的老齡化社會,老年人的數(shù)量 急劇上升,在全國總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不斷加大。據(jù)中國老齡協(xié)會調研部程 勇先生提供的數(shù)據(jù):
1999年底,全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有1.26億,占全國總人口10%;全國65 歲以上的老年人有0.87億,占全國總人口6.9%。
據(jù)預測,今后的5年中(2000-2005)老齡人口與占總人口的比例約為:
60歲以上的老年人每年增加241.2萬;80歲以上的老年人每年增加60萬左 右;2005年,60歲以上的老年人占總人口的10.7%,達1.41億;2010年,60歲 以上的老年人占總人口的12.1%,達1.63億;2050年,60歲以上的老年人占總 人口的29.8%,達4.2億。
由于種種原因,特別是由于傳統(tǒng)孝道的中衰,子女不愿贍養(yǎng)父母甚至 虐待父母的現(xiàn)象,不時見于新聞媒體。一些老人沒有經(jīng)濟來源,健康日益惡 化,又無子女照顧,以至衣食無著,淪落街頭,晚景非常凄慘。老年人的贍 養(yǎng)將成為日益嚴重的社會問題。據(jù)程勇先生統(tǒng)計,目前,空巢和獨居的老年 人有3150萬,占老年人總數(shù)的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