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的是,我們很少有藝術家會把這樣的一些東西作為自己創(chuàng)作的理由或者題材。我們太多的人是根據理論或者美術史,根據文化需要和市場需要來做藝術,而不是根據我們生命的體驗,或者說我們生命的歷史來做作品。
我們以往的藝術史,也總是處于這種分裂的狀態(tài):個人是個人,作品是作品,既看不到個體生命和藝術的關系,也看不到個體和社會的關系。我最尊重的藝術家李可染先生的山水作品,和李可染真實的生命有何關系?答案是沒有關系。在過去的時代里,偶爾也有宣誓要用藝術佐證個體存在的,其命運也基本是被擊垮、被粉碎,這些粉身碎骨的命運都還可以查閱到。
這一時代畢竟不同了,我們太幸運了。我們有空隙能思考-遺憾的是,有的人一輩子被奴役著,到死也不知道,甚至根本不去想。同時,藝術家的食物來源也多樣了,個人體驗和他(她)的藝術創(chuàng)作可以幸運地合二為一了:我是我的藝術源泉,不用再妄自尋找別的東西了。這是莫大進步。同時不幸的是,隨著社會經濟、生活環(huán)境的變化,藝術的來源越來越差不多了,無論個體的、民族的、本土的生存經驗都弱化了。這對藝術來說是可怕的,變成了大家都開始使小聰明,像一個飯局中看看誰講話最幽默。我常常感覺我作為藝術家的理由正在慢慢弱化,我們同德國、韓國、日本、美國的作為藝術家的理由都變得差不多了。
我在相信這一點、明白這一點之后,基本上沒有什么可能動搖我了。我認為這也是唯一選擇。舊時代,個體不斷被忽略、被抹殺,現在你終于有了宣誓機會,不把自己當出發(fā)點、當理由,還不重視它?這是難以理解的。翻閱很早之前的日記,常發(fā)現它和目前正創(chuàng)作的作品有隱秘的關聯,有些外部事件幫助確立了這一原則,但它更像是個長久存在的內心原則。
二、我的藝術創(chuàng)作
藝術并不只是藝術的問題
上大學的時候,我遇到了美術界的所謂"八五"思潮,新的、西方的東西一下子劈頭蓋臉地涌進來,我們美院的學生走在王府井大街上,一個個都跟影子似的,兩眼不知看著哪里,腳下發(fā)飄。
如果藝術只是一個技術工種,你只是寫生,再怎么樣,要求的寓意就達不到。畫完了(畢業(yè)素描"光頭")這組作品,1989年之后,我覺得差不多走上了一條死胡同。當時自己并沒有考慮到這里面藏著的可能性。這時從描繪的手法上已經沒有障礙了,但仍缺乏自信。但思想上受到的沖擊那么大,已經沒有時間去顧慮我能不能畫好之類了,只能奮勇直前,一股腦地沖上去。所有這一切,都跟具體的藝術語言是不相干的。然而,當你做出一些東西來,便領悟到事實上藝術不是藝術問題,藝術本身是跟人的生存狀態(tài)相關聯的,而不再是工藝品的概念了。在這種理念下,再說寫生這個詞,我想也是要描述個體的人在當下這種社會環(huán)境下的生存狀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