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的酸辣湯
外婆去世后,我兄妹倆搬離住了十多年的九龍城。新居在九龍何文田區(qū)的梭椏道,位于窩打老道的一條短短橫街上,街口就是著名的培正中學。那兒是中產(chǎn)階級住宅區(qū),環(huán)境可算得上靜中帶旺。街道一邊接九龍?zhí)粒硪贿吺峭?,交通往來都很方便,我們在那兒度過了四年的大學生活。
在一幢半新不舊的洋房里,我們兄妹各租了一間小房,房東是一對中年夫婦,他們都是教育界人士,丈夫陳先生在一所小學當校長,陳太太在另一所小學教國文,她長得樣子甜美,性情溫柔,身段高挑,年輕時是個籃球健將。但我見她的時候她卻是滿臉病容,她的丈夫稱她為“正虧軍總司令”(“虧”與“規(guī)”在廣東話中同音)。大概她正在經(jīng)歷婦女的更年期吧。因此她對于飯菜的配搭十分重視,很講究食物的“寒涼冷熱”的屬性。她時時告訴我:“病從口入,你還年輕,大概不會理會什么食物配什么體質(zhì)吧!唉!我是久病成醫(yī),你懂嗎?”當我懂得其中道理,已是三十年后的今日。
在這房子里,只有我和房東太太共用廚房,只要彼此時間配合得宜,就可以一人獨占偌大的一個廚房,讓“初挑大梁”的我可以自由發(fā)揮廚藝,更何況那時除了哥哥之外,還有兩位“常食客”。他們都是哥哥的朋友,在中學教書,一位是詩人,早年肄業(yè)于南京中央大學中文系,解放后在香港寫小說當編輯,后來才執(zhí)教鞭。他姓鄧,我們尊稱他為鄧公,年紀不大,剛步入前中年——大概四十歲,身材中上,小腹微隆,臉孔圓而色紅潤,笑起來一臉天真,性情爽快,常自稱毛澤東的同鄉(xiāng),卻沒有毛氏的霸氣——從他的字體及詩文中,可見他溫文敦厚的性情。雖然他仍未結(jié)婚,但擇偶條件仍然不肯降低,他常帶笑說:“為什么我從未碰上一個美腿小姐?不然我早已結(jié)婚了。”我猜他的擇偶條件不是他所說的如此簡單吧。
那年我剛?cè)虢褐形南?,鄧公常來我家做客,每星期大概兩至三次,我們有個約定:他教我作詩,我燒飯給他吃,這么一來我學會了作詩,又有機會練習我的廚藝。大概他是湖南人之故,特別嗜吃辛辣的東西,他每次來,我都為他做一樣辣菜,最常做的是酸辣湯————我做的酸辣湯,他喝得過癮——通常用罐頭雞湯作湯底,然后把嫩豆腐切絲,其他配料有筍絲、云耳絲、金針菜,最后加上雞蛋黃及粟粉勾芡成羹狀。除了鄧公之外,我們?nèi)硕际悄戏饺?,均不大能吃辣,只有看著他大快朵頤。他時常邊吃邊稱贊我:“好耶!妹妹,你煮得真好!”我時常被他夸得信心大增。他也很守信用,每次來都在我煮菜時作詩,每每在煮一頓飯的工夫,一首至兩首七言律詩已急就而成,飯后即席揮毫,把詩句寫在月宮殿紙上,貼在我房間的墻壁上,每星期更換一次。我每晚睡前默默吟哦一陣,如此耳濡目染之下,我那段時期的字體都酷似“鄧體”了。在唐宋詩的課堂上,我不時都能詠出佳句,受到老師的贊賞,這都是拜鄧公所賜,他卻說是我做的酸辣湯給他靈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