眷村的建筑型態(tài)從最早接收日本人撤臺后遺留的“日式宿舍”、到蔣夫人與“婦聯會”籌建的大批連棟魚骨式“克難黑瓦平房”、四或五層樓公寓式的“職務官舍”,以及更新老舊眷舍的十余層樓大型小區(qū)式的“××新城”。從“新村”到“新城”,見證了幾十年的眷村演變歷程。
眷村興建的地理位置大都與原屬部隊有地緣關系,比如靠近海岸防線的可能屬于“要塞司令部”、“警備總部”;機場附近的村子,不外乎安置飛行員、機場維修人員;軍港附近則是大批海軍眷村,如左營明德新村、建業(yè)新村;湖口裝甲兵基地附近的裝甲新村;前空軍防炮部司令部附近的臺北縣“三重一村”、“三重二村”;龍?zhí)蛾戃娞胤N作戰(zhàn)部隊附近的楊梅“五守新村”等。
眾多眷村的命名其實有某些規(guī)則可循,依照軍種別最容易分辨的如:陸軍的“陸光三村”;海軍的“海光一村”;空軍的“大鵬新村”、“凌云五村”、“藍天新村”、“空軍十一村”;憲兵的“憲光六村”;聯勤的“飛駝二村”、“明駝新村”、“四四南村”( 四四兵工廠) 等?!?婦聯會” 籌建的“ 婦聯四村”、“慈恩”、“慈安”、“慈仁”、“慈光”、“慈暉”等。依據單位特性而取的村名有:聯勤財務單位的“四知七村”(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期許經手人員的清白操守)。根據經費募款來源命名的有:“影劇”、“果貿”、“臺貿”、“貿商”、“貿易”、“果協(xié)”、“商協(xié)”、“工協(xié)”、“僑愛”(向海外華僑募款)等。
在諸多眷村中,“黑瓦、竹筋、泥壁、紅磚墻、窄巷”的克難平房數量最大,也成為許多人印象里的眷村典型和象征。早期眷舍前后尚有空地,居民以竹籬笆劃分各自勢力范圍,擴張小眷舍之外的使用面積??赡芤驗橐跃齑鍨橹黝}的電影《竹籬笆外的春天》公開上映并廣為人知,“竹籬笆”遂又成為眷村的另一代名詞。
不論階級高低,眷戶多少都有庭院或空地,特別是巷子頭尾兩端的住戶,更有可供擴張的腹地。
除了增建房間外,早年有人會種些蔬菜為自己加菜,也有人蒔花弄草、怡情養(yǎng)性一番。常見的有葡萄、番石榴、木瓜,一兼二顧賞樹又采果;花色艷麗的有刺九重葛美觀又可作為防盜綠籬;清新不俗的桂花、狂放濃郁的夜來香、隱約淡雅的百里香、花形優(yōu)美的緬梔花,為眷村增添屢屢飄香的嗅覺記憶,長大離家后,只要一聞到這些熟悉的味道,過往的片刻記憶無不頓時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