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寶島眷村》:眷村是我的“娘胎”(1)

寶島眷村 作者:張嬙


二、竹籬笆外的春天

眷村,曾經(jīng)在臺灣各地如雜草般生長,開枝散葉,如今卻模糊淡出,成為消失的歷史痕跡。外省人這個族群,走出了竹籬笆,逐漸失去身份認同,融入了臺灣社會。眷村人、眷村事,是臺灣一頁歷史,是臺灣社會的一個切面。眷村遠去,外省第二代紛紛以各種形式的創(chuàng)作,試圖為流離他鄉(xiāng)的上一代,還有留在故鄉(xiāng)的宗親們,留下些記憶。

眷村未死,只是凋零。外省人這個族群基因,也漸漸淡化。但是臺灣大街小巷里隨處可見的外省小吃——牛肉面、餃子、餛飩,還有臺灣中央山脈人煙罕至的清境農(nóng)場上,都可以找到的正宗云南菜,說明了今天的眷村,無所不在。

眷村是我的“娘胎”

文 王偉忠

對建立眷村的父母親這一代,還有在眷村長大的我們這一代來說,眷村不只是個社區(qū),不只是一塊地皮,而是整段人生記憶。眷村是我的“娘胎”,如果社會上有人認為王偉忠此人活得還算精彩,是因為眷村滋養(yǎng)了我的靈魂。

王偉忠 1957年生于嘉義眷村“建國二村”,祖籍北京,臺灣地區(qū)知名電視節(jié)目制作人,金星娛樂總經(jīng)理,被譽為“臺灣綜藝教父”,推出諸如《康熙來了》、《超級星光大道》、《我猜我猜我猜猜猜》、《全民大悶鍋》等膾炙人口的節(jié)目。近年來致力于眷村影像的紀錄,拍攝紀錄片《偉忠媽媽的眷村》,和賴聲川聯(lián)合執(zhí)導(dǎo)舞臺劇《寶島一村》。

每間房子都有一段家族史

每次想到眷村這些事,我總是笑得眼淚都快掉出來,那些日子里,雖然口袋里掏半天掏不出一毛錢,但每個人都過得很認真,生活得有滋有味……

我是電視人,說故事自然要從電視開始。臺灣六十年代電視開播了,在眷村帶動了一波流行,家家戶戶都在原本已經(jīng)橫七豎八的屋頂上架起電視天線。誰第一個架起電視天線,誰就是大家公認的凱子,套句現(xiàn)在的用語就是“首富”。每當電視播出期間,小孩子們早早卡好位,有的擠在凱子家門口,有的趴在窗口,整張臉緊緊貼在紗窗、紗門上朝內(nèi)看,臉都軋出紗窗格子紋,大家心里都急得不得了,生怕錯過播出時間。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