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寶島眷村》:眷村是我的“娘胎”(2)

寶島眷村 作者:張嬙


偏偏屋內的人不急,還好整以暇地吃著晚餐,假裝沒人圍觀。這可說是整個眷村一同參與的“真人秀”,劇名叫做《凱子家的晚餐與村子的第一臺電視機》。諸如此類的眷村故事說上一年都說不完,而每間房子就像一本本書,用一磚一瓦記載著居住其中的家族史。若能再度回到狹窄的老家里,我可以說出每個角落的故事。

像我家二樓的房間是為了姊姊的女兒、我們家的第三代回家跟我爸媽住,才用木頭另外加蓋出來。而另一間屋的墻壁,用的是老土房子拆掉后留下的廢土,整理整理和上水又抹回墻上,強度當然比不上水泥跟沙子。小時候在墻上摳了好幾個洞,整天沒事就偷看隔壁房間在做什么。每回看到這些小洞,都會想起很多好笑又神秘的記憶。

隨著老人凋零,眷村也漸漸失去了活力,進入凋敝期,四處可見破瓦、殘窗。有些眷村爸爸撐著一把老骨頭,自己登上梯子修門補窗,但不久之后爸爸們也都過世,留下獨守家園的老媼或年幼的孫兒,再也沒人有能力維護這傾頹的家園,只能眼睜睜看著屋子漏水、漸漸破敗。有些老媽媽投奔兒女另外購置的新屋,或跟著子女移民國外。有些還是眷戀著眷村的一景一物,湊合湊合繼續(xù)住,而且住得怡然自得。因為左鄰右舍年紀相仿,這么多年下來早就親如姊妹,可以串串門子,聚在巷口聊天、打發(fā)時間,中餐晚餐時間到了,就走到不遠的小菜市場買買菜、自己隨便煮煮。外省人在臺灣沒什么親戚,對這些老媽媽來說,近鄰就是血親。

不過,大多數的眷村媽媽也經歷了寂寞的空巢期,小孩離開之后,連孫子都離開了,家里空、悶得慌,整天沒事可做。后來眷村決定改建,住戶們都抽簽分配新“國宅”,住在老房子里的人愈來愈少了。

眷村才是DIY始祖

DIY聽起來像是從外國傳來的文化,現在的人覺得DIY是一種生活潮流,代表自己有錢有閑,所以拿起電鉆幫自家陽臺做個木頭步道,擺上幾盆花草,來象征生活品味。其實,以前的年代雖然沒有DIY這個洋詞兒,但人人都do it yourself,因為沒錢請旁人代勞。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