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也許不是詞匯使我們發(fā)怒,而是它的語調,語調能夠使意思發(fā)生180度的轉變。 含義變化
不要做首先嘗鮮的人
也不要做最后棄舊的人。
——亞歷山大·蒲柏
詞語含義是變化的。為了保持思維的敏捷,我們必須跟上這些變化。顯然我們并不希望把我們的汽車看成是馬車、把語言編程師看成是打字員、把一個幸福的人看成同性戀、把玫瑰的香氣認為是臭氣。甚至圣經也是變化的:在1990年,詹姆斯國王版圣經在其重新修訂的標準版本發(fā)生了變化:把“What is man that thou art mindful of him?”改成了“What are human beings that you are mindful of them?” (Psalms )。“ Irregardless(不顧)”語法學家的意見,anxious(以前指“焦急的”)現在意思可能是“容易的”;aggravate(以前是指“使得更加嚴重”)現在意思可能是“使發(fā)怒”;intrigue(以前是指“密謀”)現在意思可能是“有興趣”。在決定何時變化的時候,亞歷山大·蒲柏的建議是可信的:不要做第一人,也不要做最后一位。但是如果我們具有深層次的語言知識,一所“dilapidated shack(破舊的小屋)”會使我們迷惑,因為“dilapidated”是“石頭跌落的” 意思;一則宣傳山地自行車具有“可解剖的座位”的廣告同樣會刺激我們對于語言的深層次感知,因為其意思是“可切割的座位”,然而很少人會被這種更深層次的意思所干擾??傊?,這種新出現的意思也許在閑談交流中會被人們快速地采納,而在正式場合也許被人們更嚴謹地使用,但是當新意思被大多數有學問的演講者所使用的時候,這時候我們普通人也會使用了。在所有的變化詞義的使用中,我們需要明智地決定出何時棄用舊含義而使用新含義。
思考:人們過去習慣于在圖書館啃圖書,而現在有些人是在網上啃信息,大多數人喜歡在網上沖浪。思考一下隱含在這些隱喻里的語義變化。你是喜歡在網上啃信息還是沖浪?哪一個行為在基礎上更深一層?或者你是否喜歡一個不同的隱喻? 語序創(chuàng)造意義
當我們用英語思考的時候,必須仔細地放置詞語的位置,因為詞語的位置決定著意思。帕斯卡告訴我們:“詞語的排列不同,其意思也會不同,而意思排列不同,其效果就會不同,”(Pascal,)。對于帕斯卡所指的法語是如此,但對于英語來說更是如此:英語是依賴詞語順序而產生功用的。一旦我們改變了語序,就改變了意思。對于句子“狗咬人”和“人咬狗”,只有詞語位置才會告訴我們誰被咬了。同樣, 我們可以根據位置辨認出哪一個是名詞、哪一個是形容詞,因為形容詞通常是位置在先:我們并不使用花黃,而是黃花。對于“sabulous astrachan”即使我們不知道兩個單詞的意思,也會對其有所了解;我們知道sabulous是修飾名詞astrachan的一個形容詞(astrachan是一種蘋果,而sabulous指的是味道不好)。我們把單詞放在什么位置就決定了它指的是什么。如果我們謹慎地使單詞和短語各歸其位,就可以避免混亂的結構,例如把修飾語和垂懸分詞放錯位置。這樣我們就可以更加接近清晰的思維。
主導成分:名詞和動詞
我們最常用的基本語序是簡單的一、二、三;主、謂、賓。我們語言和思維中的這些功能性位置是由名詞和動詞來填充的,這二者即是我們語言的主導成分。如果我們重視思維中的名詞和動詞,通常就不需要一串形容詞來修飾名詞或者一串副詞來激活動詞了。相反,我們可以選擇明確的名詞和動詞;例如我們不說“這位巨大的、多毛的、強壯的、丑陋的人沉重地、有力地在地板上移動,”而可以說“大猩猩雷霆般地穿過地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