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壓低聲音神秘地對媽媽說:“媽媽,我們正在進(jìn)行男人與男人的對話,你是不可以參加的。”這時,朋友的丈夫也在一旁示意朋友離開,朋友知趣地離開了。
后來,朋友問丈夫:“你到底在跟兒子聊些什么呀?”
“你不知道吧,在兒子小時候,他在我的口袋里偷拿了1元錢,就是從那時起,我與兒子進(jìn)行了一次‘男人與男人的對話’。直到現(xiàn)在,我一直與兒子保持著這種‘對話’,也正因如此,兒子什么都跟我說,例如青春期的一些困惑、他有喜歡的女生了、他的人生目標(biāo)……”
上面的這位爸爸真是懂得孩子心理的好爸爸,他懂得為親子之間的溝通增加神圣感。也許直到兒子長大成家,甚至有了自己的事業(yè)之后,遇到問題,他仍然還要與爸爸進(jìn)行這種“男人與男人之間的對話”。
當(dāng)然,這樣的溝通多發(fā)生在爸爸與兒子、媽媽與女兒之間,例如,根據(jù)男孩的成長特點,爸爸可以與兒子進(jìn)行“男人與男人之間的對話”;根據(jù)女孩的成長特點,媽媽可以向女兒講述“女人的小秘密”。在這種溝通中、在這種談話中,家長與孩子討論的大多都是敏感的問題,但盡管如此,家長與孩子都是坦誠相待的。僅僅是“男人與男人的對話”、“女人的小秘密”等這些名字,就為談話增添了很強(qiáng)的神圣感。
正是因為這種神圣感的存在,孩子會信任家長,愿意向家長吐露自己的心聲;也正是因為這種神圣感的存在,多年之后孩子依然會懷念與家長的這種溝通;更重要的是,正是因為這種神圣感的存在,家長與孩子之間的感情在逐漸地升溫。
方法二:多一些鼓勵,少一些指揮
我認(rèn)識這樣一位媽媽:
她是某公司的老總,她能把公司管理得井井有條,但對自己的兒子,她卻用“無能為力”來形容,因為不管她說什么,兒子總會與她對著干。后來,這位媽媽找到了我,讓我好好勸勸她的兒子。
我試著與這個孩子溝通,但出乎我的意料,這個孩子很合作,我問他:“為什么總是與媽媽做對?”
他直言不諱地告訴我:“因為我總是生活在媽媽的陰影里,所以我不愿意與她合作。”
這時,我終于明白了,一定是這位媽媽用錯了教育方式。于是,我把他的媽媽拉到跟前,當(dāng)著孩子的面把孩子剛才說的話講給了她聽。媽媽聽后非常詫異,過了一會兒,她十分激動而又真誠地對兒子說:“兒子,不要生活在媽媽的陰影里,我希望你更出色,希望你青出于藍(lán)而勝于藍(lán)?!?/p>
聽完這句話后,我立即給予糾正:“您應(yīng)該說‘兒子,你真棒,在媽媽心里你是最優(yōu)秀的,我相信你一定會青出于藍(lán)而勝于藍(lán)’?!?/p>
別看這是大同小異的兩段話,其實有著很大的不同,前者是居高臨下的希望,后者是朋友式的贊美;前者是一種指導(dǎo),后者是一種鼓勵。
如果家長們仔細(xì)想一想,便能夠體會到,上面事例中媽媽的那番話,會使孩子產(chǎn)生一種自愧不如的感覺,從而使孩子繼續(xù)生活在自己的陰影里。而我的話卻是對孩子的一種激勵,會增加孩子走出媽媽陰影的信心。
事實上,這位家長的話很典型,它代表了中國相當(dāng)一部分家長的傳統(tǒng)觀念。這些家長在與孩子溝通時,會自覺不自學(xué)地流露出對孩子的俯視,完全憑自己的主觀意識在希望、在指揮……而完全忽視孩子的感受,這一點通過家長嘲諷的話語可以很明顯地表現(xiàn)出來。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