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星旗驕傲地向著遼闊的江天獵獵地飄飛著,鏡頭拉開,就像一片燃燒著的殷紅火焰。
昆明重九起義勝利以后,全國形勢仍然十分嚴峻。當(dāng)時,革命軍和北洋軍交戰(zhàn)雙方處于僵持狀態(tài)。北洋軍占有兵力、裝備上的絕對優(yōu)勢。
黃興指揮起義軍與袁世凱率領(lǐng)的清軍血戰(zhàn),堅持了十多天。袁世凱志在必得,黃興身先士卒,戰(zhàn)事進行得驚心動魄。由于兵力懸殊,袁世凱六個鎮(zhèn)兵力大舉壓境,革命軍漸漸不支,清軍相繼占領(lǐng)了花園山、扁擔(dān)山陣地。27日,漢陽失守,黃興只好率部退守武昌。
漢口、漢陽失守以后,武昌危在旦夕。黎元洪分別向全國各獨立省區(qū)發(fā)出緊急電報,請求派兵支援武昌。
武昌的官兵開始有人對黃興有了一些怨言,說黃興只是半吊子的軍事家,自掌管兵樞以來,幾乎無役不從,無役不敗,這樣吃敗仗吃得太多了。宋教仁對這樣的觀點很是憤怒。這些人也不仔細想想,黃興是在拿什么資本跟北洋軍拼殺,就這樣的徒手搏虎,一回又一回,光是勇氣,就夠令人敬佩了。在武昌,作為民軍的總司令,黃興指揮了幾場鏖戰(zhàn),以初成的民軍,與北洋系大將馮國璋、段祺瑞等人統(tǒng)領(lǐng)的精練之卒,能夠有贏有輸,有勝有負,還要怎樣呢?
黃興也召集了軍事會議,指出武昌起義的意義,不在一城一池的得失,而在于因此形成的摧枯拉朽之勢。果然影響所及,全國旋即有若干省宣告獨立。他勉勵大家要堅定信心,要憑借長江天塹與清軍對抗到底。
好在好消息也在不斷傳來。10月22日,湖南宣布獨立,成立軍政府,推舉焦達峰為都督。23日,陜西宣布獨立,成立軍政府,推舉張鳳翙為都督。29日,山西宣布獨立,成立軍政府,推舉閻錫山為都督。11月1日,云南宣布獨立,成立軍政府,推舉蔡鍔為都督。2日,江西宣布獨立,成立軍政府,推舉吳介璋為都督。3日,上海革命黨在陳其美、李燮和等領(lǐng)導(dǎo)下起義。4日,革命黨占領(lǐng)上海。7日,上海軍政府成立,推舉陳其美為都督。5日,江蘇獨立,推舉原巡撫程德全為都督……清廷只好不斷地抽調(diào)兵力調(diào)往其他地方,武昌的壓力也很快減少了。
在這種形勢之下,袁世凱審時度勢,暫時收起了兵鋒。面對馮國璋的主動請令,他說:“軍國大事,不是一味蠻戰(zhàn)便能解決的。以北洋之軍對付革命黨人,除了實力之外,更需要手段。畢竟,他們還有南方的民意和民氣。能戰(zhàn)能和,方為國家之福?!?/p>
他接著下令:“從今天開始,全軍休息,嚴守陣地,養(yǎng)精蓄銳,以利再戰(zhàn)。”
馮國璋猶豫。袁世凱沉默了一會兒,低聲說:“有了革命黨的存在,我們在朝廷才能顯得更加重要。在兩個陣營間,必須踩穩(wěn)鋼絲,拿捏有度。所以從一開始,對于武昌革命軍,我就根本沒有急赤火燎殺光滅絕的心。你取了漢陽,卻丟了南京,你若揮軍苦戰(zhàn)打下武昌,難道革命黨就不能從江浙北上,攻掠山東威逼北京嗎?為帥之道,須洞察全局,能戰(zhàn)能和,方為大將之才啊?!?/p>
馮國璋信服了。袁世凱下令:“你們各自回到防地待命,沒有命令你們開戰(zhàn),一顆子彈也不許打出。命令你們開戰(zhàn)時,必須以一當(dāng)十,拼命向前。有違我軍令者,決不輕饒!如今我先派人到武昌提出和談,看看黨人的想法。你們先各回防地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