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心乃是修心之本,一個連心都不能安靜下來的人,又怎會聽到佛的教誨呢?
心靜下來,你就會發(fā)覺人生的美好與世界的美麗。
真心,不會隨外界變化而動
佛法即是人心,人心不動,則佛法自生
佛法之真諦,莫若世人皆可把持自己之心,心不可亂。心一旦亂了,那么身必亂,言必亂,行必亂,那么必會為迷惘猶疑所困,參悟不到佛理禪機,也看不破人生的種種。
佛教中常用“明珠在掌”來譬喻佛心并非遙不可及,而是人人可握可執(zhí)之物。但“石中之火,不打不發(fā)”,世人若不修不證,那么即使有佛性慧根也是枉然。
那么,什么又是佛心的基石呢?
佛心的基石是“真心”,所謂“真心”,便是一顆不動不移之心,外界縱有千般變,我心巋然穩(wěn)如山。也就是說,真心需要靜心。
唐朝時期有一位得道的高僧,這就是馬祖道一禪師。馬祖道一禪師曾提出一個著名的佛理,這就是“即心即佛”。他座下的弟子無不是按照“即心即佛”的佛理修行,而他的一位法名叫法常的弟子更是因為從這句“即心即佛”中悟出了禪機,因此大徹大悟。而在此期間,師徒兩人還有一段有趣的禪理對話。
當時馬祖道一禪師為試探法常對佛法的領悟,曾對法常說道:“法常,你現(xiàn)在已經(jīng)領悟了為師的‘即心即佛’,但為師最近又覺得‘非心非佛’了?!?/p>
法常聽完后不為所動,他對師父說道:“別的我不聞不問不管不顧,我仍是‘即心即佛’?!?/p>
馬祖道一禪師聽完之后,頷首笑道:“梅子成熟了。”
古時候有一位高僧曾有偈語“竹影掃階塵不動”,法常的回答正是應了這句話,任你萬般變化,也不過是因風而搖的竹影,不會掃起階前半點的塵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