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牢騷/Discontent
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常看到一些孩子總是對自己所處的環(huán)境感到不滿意,從而產(chǎn)生了一系列的煩惱。比如:沒有考上理想的學校,不是反省自己不夠努力,而是抱怨父母沒有 后臺 ,無法讓自己進名校;抱怨母親從街頭的小攤上給自己買運動鞋,而不是在大商場里買名牌產(chǎn)品,卻沒有反省家里的經(jīng)濟有多么拮據(jù),父親下崗,全靠母親撿廢品維持生計;經(jīng)常逃學去網(wǎng)吧,挨父母的批評后,不反省自己身為學生,應把精力放在學習上,反而責怪父母不近人情,不該收繳自己的上網(wǎng)費;上初二開始就給女生寫 愛的紙條 ,被女生家長告到學校,不反思自己早戀的行為會傷害雙方,反而責怪對方的父母思想太保守
有一個孩子從小學二年級就開始練小提琴,已經(jīng)十多年了。一方面出于自己的愛好,另一方面一直寄希望于文藝特長能對高考錄取有利。在高考前夕,有一所重點大學承諾,只要他的高考成績超過該省的重點線,就錄取他。
可惜,高考時他的成績沒能達到分數(shù)標準,與重點大學擦肩而過。于是,一家三口便互相埋怨了起來。
媽媽說: 當初我讓你一心一意地學習,咱考大學不圖文藝特長,而是憑實力、憑本事,你偏偏想走捷徑。結(jié)果怎么樣?你又不比別人笨,要是把那些練琴的功夫騰出來學習,達到省重點線根本沒問題。 在一旁的爸爸也開始了埋怨了: 高三開學分班時我就讓你學文科,一來輕松些,二來跟理科相比算你的強項。你偏要選理科,說你們學校理科教學水平高,文科不如理科。不聽我的話,怎么樣?今年要是考文科,通過省重點線根本不成問題,考理科,一差差幾十分!
孩子覺得委屈,爭辯說: 我沒考好,你們把所有的道理都占了。當初你也說我們學校的理科老師強,不是還找班主任交換意見嗎?班主任也這么看,你們就回來告訴我理科好?,F(xiàn)在怎么全都成了我一個人的主意?!
就這樣,一家人沒完沒了地埋怨起來,可是最終也沒有找到好的解決辦法。
其實,牢騷純粹是一種情緒的發(fā)泄,除了能夠獲得心理上暫時的滿足之外,對解決問題是一點作用也不會有的。如果某些煩惱的事情已經(jīng)發(fā)生了,既然發(fā)牢騷無法解決,就應當正視它,化解它。
父母與子女間要多理解,少抱怨
理解萬歲! 這曾經(jīng)是頗為流行的一句話。在現(xiàn)代社會里, 理解 二字也一再被父母和孩子們提起。一些父母經(jīng)常對孩子說: 你怎么變得這么不理解和體諒我們?我們辛辛苦苦在外面掙錢,還不是為了將來把你送出國留學嗎? 孩子們則抱怨道: 您們怎么這么不理解我,是掙錢重要還是我重要?您們整天只知道掙錢,從小就把我扔在奶奶家里不管,您們是陪我逛過公園,還是陪我上過木偶劇院看過演出?您們了解我內(nèi)心的真正需要嗎?
可見, 理解 二字在今天依然可貴,理解別人是一切感情的基礎(chǔ)。父母子女之間如此,夫妻之間如此,朋友之間也是如此
在一個家庭里,理解是維系親情的紐帶,是心靈溝通的橋梁。理解是相互的,父母理解孩子,孩子才會理解父母,進而逐漸理解、體諒周圍的人。如果父母不先嘗試著理解孩子,而一味奢望孩子理解自己,則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下面兩位父親的做法,就說明了這個道理:
兒子小華是個超級籃球迷,但趙先生對此卻絲毫不感興趣。有一年暑假,趙先生卻帶著兒子看遍市里幾支主要籃球隊的比賽,雖然為此耽誤了不少時間,也花了一定的費用,但他卻認為特別值。
有人問趙先生: 你真的非常愛看籃球嗎?
他回答說: 不,我只是非常愛我的兒子。我理解他對籃球的執(zhí)著,所以我愿意花時間陪他看球賽,這也是他所希望的。
另一位父親李先生是某科研所的研究員,他把大部分精力用在項目研究上,對不肯用心學習、只知道貪玩的兒子,總是斥責加體罰,因此父子間的關(guān)系很惡劣。
有人問李先生: 你怎么對兒子如此嚴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