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聽老金庸準備重改其武俠舊作的消息,不禁暗自樂了。臉上的笑容是那種不予人看的笑容,停了幾秒鐘之久。
我內心的第一反應他這是閑的。如果你看到一個德高望重的著名老者,老是在一些拋頭露面的場合晃來晃去,他越忙,其實是越閑,越閑當然就越空虛。具體到金庸來說,當他在電視上懷著小孩般簡單的愛國主義熱情大談21世紀是中國的世紀的時候,下得臺來,他得到的只能是空虛。一個以作家立身的人,在遠離寫作的晚年,如何解除自己的空虛?大概惟有重返寫作。所以我認為金庸是被他越忙越閑的空虛逼到寫作上來的,但是回到寫作,他發(fā)現(xiàn)自己其實已經(jīng)寫不了什么了,寫不了還要寫,便只好改改舊作,這樣的修改是一種高級的自娛自樂--讓此生賴以為靠的那點東西變得更為可靠一些吧!讓晚年的心境變得更為踏實一些吧!除此還能做點什么呢?
我內心的第二反應是他把事兒真當了事兒了,我說的是武俠小說。金庸武俠激蕩人心,這些被激蕩了一下的人沒有什么錯,錯的是一部分中國的知識分子,自己一被激蕩,就愣要把激蕩了自己的東西(不管那是什么)往他們心中的殿堂里抬,這么一抬進去就把老金庸給抬暈了,真把自己當了另外的一回事。他真以為自己的武俠需要老托爾斯泰對付《戰(zhàn)爭與和平》的開頭那樣改上15遍嗎?他真以為自己的寫作需要他跟老福樓拜似的熬成航海歸來的水手們的燈塔嗎?他真以為自己可以跟以上兩位異國老天才似的對各自的母語有著神手再造般的巨大貢獻嗎?他真以為炎黃的后世子孫會以他的武俠小說作為學習漢語的范本而自己必須對此負責嗎?武俠就是武俠,不管那些大罵后現(xiàn)代文化的人如何后現(xiàn)代地抬高它,它也只能是這種東西:錢賺少了就是它的“罪”,道載多了也不是它的“功”。想奪大力神杯的人,玩了只在東南亞地區(qū)開展的藤球(也許說成中國武術更合適),我不說項目有高低尊卑之分,只是你選錯了項目??!錢賺多了沒人眼紅,站在錢莊前面立地成佛,自然也沒人當回事。就是如此。
即便真有反復修改之必要,那人到晚年修改舊作的效果又如何呢?不想展開談什么了,只說我記憶中的一例:詩人田間晚年的時候修改了自己畢生的詩作,看到那首著名的《假使我們不去打仗》的修改稿時,我只想說:這首曾經(jīng)沸騰過我的名作已被作者自己改得動員不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