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數(shù)據(jù)來源有限而且殘缺不全,我們還是得到兩點結(jié)論: 首先,羅馬行省的經(jīng)常收入(時間和環(huán)境的差異可以略而不計)不會少于一千五百萬或兩千萬英鎊利普修斯(Lipsius, Justus, 1547 ,荷蘭學者和政治理論家)算出的歲入是一億五千萬金克朗。他寫的書雖然很博學,但也充滿過多的想。。其次,如此龐大的稅收,對奧古斯都依據(jù)穩(wěn)健原則所建立的政府,足夠支付所需的費用。那就是說他的宮廷簡單樸實一如議員的家庭,他的軍事建設經(jīng)過計算可用來防衛(wèi)邊疆,既沒有激起征戰(zhàn)的旺盛企圖心,也沒有外來侵略的嚴重顧慮。
縱使這兩種結(jié)論從表面看好像很有道理,以奧古斯都來說,無論是從語言表達或行動作為上,至少對后面一點認為辦不到,也就是說收入不敷支出。在這種狀況下,我們很難斷定,他到底是羅馬世界的國父,還是自由權利的壓迫者;他是到底希望解除行省所受的各種不平等待遇,還是要讓元老院和騎士階級陷入赤貧的地步。從他一開始掌握政權,就經(jīng)常暗示貢金不足,有必要以適當比例對羅馬和意大利增加公共負擔。在執(zhí)行這些失去民心的方案的時候,他一直采取謹慎而權衡輕重的步驟,最先是實施關稅,接著就是建立消費稅,查定羅馬公民的個人實際財產(chǎn),再據(jù)以完成稅務計劃,要知道這些人已經(jīng)有一百五十年未繳納各種稅金。
其一,像羅馬這樣偉大的帝國,金融的自然平衡必須逐漸建立。征服者的強權之手拿取行省的財富送到首都,其中大部分再借著商業(yè)和技術,用溫和的方式回歸到勤勞的行省。在奧古斯都和后繼諸帝統(tǒng)治下,各種商品均需課稅,并且經(jīng)過一千種不同的路徑,進入富庶和奢侈的中心。不論法律怎樣表示,付稅的人都是羅馬的購買者而不是行省商人,稅率從商品價值的八分之一到四十分之一不等。假定稅率的變化是由政策中不可改變的原則所引導,像奢侈品比必需品要課更高的稅,帝國勞動人民生產(chǎn)制造的產(chǎn)品,比從阿拉伯和印度運來的普林尼觀察到,印度貨物在羅馬出售是原價的一百倍,這讓我們知道關稅的結(jié)果。無益但受歡迎的商品,所受的待遇要較寬容?,F(xiàn)在仍舊存有一份商品目錄,項目很多并不完整,在亞歷山大·塞維魯時代必須納稅的物品有: 肉桂、沒藥、胡椒、生姜、所有香料、各種寶石(其中以鉆石古代不知道鉆石切割的技術。價格最昂貴而翡翠最為耀目)、帕提亞和巴比倫的皮革、棉花、生絲和絲織品、黑檀木、象牙以及閹人布紹(Bouchaud)在他的論文中,引用古代《學說匯纂》里的這份目錄,然后做非常冗長的評論。。可清楚看到,用來侍候人的柔弱女性化奴隸,他們的用途和價值隨著帝國的衰落而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