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生這一變化的重要因素是,處于側翼的勞工運動獲得了迅速的發(fā)展。1906年,勞工運動在下院贏得30個席位。如果算上在自由黨旗幟下競選的自由勞工黨人(LibLabs),總數(shù)大約有50席。他們正是在這一年開始自稱為工黨,主張建立福利國家,很多人甚至要求建立對主要工業(yè)實施國有化的社會主義國家。這個新生的政黨得到了很多中上層選民的支持,他們對社會改革的呼聲抱有理解和支持的態(tài)度。很多像喬治·蕭伯納(George Bernard Shaw,1856—1950)、H.G.韋爾斯(H.G.Wells,1866—1946)、G.D.H.柯爾(G.D.H.Cole,1889—1959)以及悉尼(Sydney,1858—1947)和比阿特麗絲·韋伯(Beatrice Webb,1858—1943)等著名的知識分子,也加入了工黨,其中的悉尼和韋伯早在19世紀80年代便組建了頗具影響力的費邊社(Fabian Society)。費邊社成員宣揚“漸進的必然性”,反對革命,主張通過漸進、和平的議會選舉戰(zhàn)略實現(xiàn)社會民主。他們?nèi)∶诠帕_馬將軍費比烏斯·昆克塔托(Fabius Cunctator),這位公元前3世紀的羅馬將軍,正是通過耐心的“等待”最終耗盡了迦太基人的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