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六、奧匈帝國:將人類區(qū)分為不同的民族(4)

牛津歐洲史(第三卷) 作者:(美)羅賓·W·溫克


3奧地利和匈牙利的社會與政治

19世紀下半葉,奧地利的德意志人掀起了兩場政治運動:泛德意志主義和基督教社會主義。19世紀80年代早期,溫和的奧地利德意志人,主張將他們管理的斯拉夫土地移交給馬扎爾人,然后在經濟上將奧地利與德國聯合起來。泛德意志者更加激進,主張?zhí)熘鹘痰膴W地利人徹底轉化為新教徒,并鼓動與德國的政治聯盟。與此同時,基督教社會主義黨,天主教徒占人口總數90%的國家內逐步發(fā)展為奧地利最重要的政黨。該黨公開宣稱忠于天主教會及哈布斯堡王室,他們反對大企業(yè),支持社會立法,因此對農民和小商人富于吸引力。維也納市長卡爾·呂格勒(Karl Lueger,1844—1910),是基督教社會主義黨最著名的一個領導人。呂格勒雖然是一名反猶主義者,但?為奧地利社會改革的積極推動者,卻為自己贏得了良好的聲譽。他積極推動城市設施、公園及操場等的公有化,為學童提供免費牛奶,而其反猶主義主張,同時也迎合了追隨者們對猶太人、馬克思主義者以及馬扎爾人的仇恨心理。

1888年創(chuàng)立的奧地利社會民主黨,則利用馬克思主義的綱領反對泛德意志主義者及基督教社會主義黨。他們主張在生產領域實現國有化,堅持以階級而非民族為基準組織政治行動。但社會民主黨并不主張革命,并將普選權、基礎教育及8小時工作制確立為在社會與政治領域追求的近期目標。社會民主黨的領導人多為知識分子,其中包括很多猶太人,但追隨者主要是不斷增加的工人群體。在民族問題上,社會民主黨贊同民主聯邦制,主張每個民族都應擁有在自己領土范圍內管理自己事務的權力,保護混合領土上的少數民族,關涉共同利益的事務交由中央議會決定。

弗蘭西斯·約瑟夫始終認為自己是最后一位“守舊派君主”。他工作盡職盡責,每天都花大量時間批閱國書,但他缺乏想象力,頑固守舊,而且極度保守。他非常盡責,并因長期在位變得更加忠于職守。然而,他往往久拖不決,而做出的決定常常收效甚微,他因此應對事態(tài)的發(fā)展負有重大的責任。

這個年邁的君主屢遭痛苦的折磨。其子魯道夫(Rudolf),在經歷桃色丑聞后于1889年自殺,作為繼承人的侄子弗蘭茨·斐迪南(Francis Ferdinand),又于1914年在薩拉熱窩被暗殺,并引起一場世界大戰(zhàn)。然而,他對哈布斯堡王朝富有毅力的統(tǒng)治,仍將比歐洲其他任何君主更加長壽,并將對哈布斯堡的忠誠堅持到最后一刻。

盡管存在皇帝的悲劇和分裂的政治,但維也納仍是當時歐洲乃至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其大都市的氛圍、快速的發(fā)展以及交織一處的輕浮與嚴肅,都體現得非常明顯。維也納引以為榮的文化藝術生活,如同其豐富的歷史、美麗的建筑以及富有傳奇色彩的烹調風格一樣豐富多彩。?也納擁有一個盡忠職守的君主以及眾多美麗的教堂,儼然是一座十足的天主教大都市,但它同時也是一個龐大而有影響力的猶太社團的家園。維也納被譽為 “官方文化”(繪畫、歌劇及文學)與正統(tǒng)學派的歐洲之都,而這里的咖啡館及廉價的住房,更是吸引帝國各地藝術家與知識分子的磁鐵石,而這些人正致力于反叛舊的規(guī)范。

匈牙利的形勢與此迥然不同。忠于王朝的土地貴族雖然人數極少,但每人都擁有成千上萬英畝的土地,匈牙利幾乎一半的不動產都控制在這一小簇土地貴族手中。匈牙利的鄉(xiāng)紳階層規(guī)模更大,他們的財產雖然明顯少于大貴族,社會地位也較低,但他們作為一個群體的政治影響力卻更大。19世紀中期以來,鄉(xiāng)紳階層中的很多人進入政府部門或從事技術性行業(yè)。鄉(xiāng)紳和農民階層在整個19世紀不斷進入城市,城鎮(zhèn)的馬扎爾化隨之不斷提高。社會金字塔的底部是城市里的產業(yè)工人,他們主要集中在紡織業(yè)和面粉加工行業(yè)。

猶太人口因移民也獲得了快速的增長,但很多猶太人被迫改變信仰并被馬扎爾化。然而,如同奧地利的猶太人一樣,他們仍然是受歧視的對象,歧視程度在人口較少的城市及農村表現得尤為強烈。這里的人們往往將猶太人與高利貸和房屋租賃相聯系,而這兩種行業(yè)往往會使農民負債累累。盡管如此,匈牙利的反猶太主義,從來沒有像奧地利一樣演變?yōu)橐粓鲋匾恼芜\動。

天主教會強大且富有,但它在總人口中只擁有大約60%的信徒。宗教改革以后,一些顯赫家族及大批鄉(xiāng)紳并沒有重返天主教堂,而是繼續(xù)信奉加爾文教。特蘭西瓦尼亞的數十萬德意志人信奉路德教,還有一些人信奉馬扎爾一神教,匈牙利的教權主義因此未能像奧地利那樣轉變?yōu)樯鐣闹鲗Яα俊?/p>

匈牙利的社會和宗教結構與奧地利不同,因此沒有產生像社會民主黨與基督教社會主義黨那樣的強大政黨。匈牙利1874年的法律只賦予6%的人以選舉權,而這一規(guī)定始終沒有發(fā)生實?性的變化。匈牙利在二元帝國中的地位問題,實際是引發(fā)馬扎爾人政治分歧的唯一原因。19世紀中葉,傾向于革命的民族主義者路易斯·科蘇特(Louis Kossuth,1802—1894)及其追隨者,主張徹底的獨立。其余被稱之為猛虎(Tigers)的馬扎爾人,主張通過加強對自身軍隊、外交及財政的控制,提高匈牙利在二元帝國中的地位,即除了保持同一個君主外,匈牙利應終止從屬于奧地利的其他一切關系。猛虎派雖然在總體上居于主導地位,但科蘇特派卻于1902年促使政府倒臺,并在1905年布達佩斯的議會中贏得了多數。弗蘭西斯·約瑟夫拒絕了新議會多數派提出的要?,并任命一位忠誠的將軍出任匈牙利的總理??铺K特派則鼓動愛國者拒絕納稅及服兵役,議會因此直到1910年始終處于動蕩不安的境地。匈牙利正是在這樣一種不安的氛圍下,于1914年6月28日獲悉皇位繼承人弗蘭茨·斐迪南大公遇刺的消息。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