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二、戰(zhàn)爭的進程(5)

牛津歐洲史(第三卷) 作者:(美)羅賓·W·溫克


1918年初,德國決定在美國軍隊大規(guī)模到來之前,傾全力向西線的協約國軍隊發(fā)起攻擊。德國部分東線部隊此時已經到達西線,魯登道夫將軍決定通過密集?炮火攻擊突破敵人的防線。德軍首先通過長時間的炮擊在敵人的防線上撕開一個缺口,為先頭部隊開辟無人區(qū),并將敵人壓回到后方的塹壕。最初的炮擊包括毒氣彈,主要目標在于打掉敵人的觀測哨位及炮兵陣地。接下來便開始推進式炮火攻擊,以每小時一公里的速度向前推進,步兵團則緊隨其后。這一戰(zhàn)術曾在濃霧的環(huán)境下運用于索姆河戰(zhàn)役,德國人曾借此突破了英國長達41英里的戰(zhàn)線,俘獲8萬人, 20萬英軍傷亡,而且使德軍逼近了交通樞紐亞眠(Amiens)。正是在這場危機期間,曾受命協調協約國軍隊的福煦將軍出任了聯軍總司令。

戰(zhàn)局逐漸發(fā)生了逆轉?德軍在向前推進的過程中遭受了巨大的損失,但又缺乏后備軍。英法軍隊在利斯河(Lys River)的一次進攻后頂住了壓力,魯登道夫秘密將部隊壓向馬恩河一線,并突破至距巴黎僅40英里的區(qū)域。6月1日至4日,提埃里堡(ChateauThierry)的美國和法國軍隊實施了頑強的抵抗,并最終守住了馬恩河南岸的戰(zhàn)線。魯登道夫于7月再次向馬恩河沿線發(fā)起了攻擊,但德軍此時傷亡已高達80萬人,最終在美、英、法聯軍的巨大壓力下大幅后退。8月8日,英軍使用450輛坦克發(fā)動突襲,突破了德軍在亞眠附近的防線,德軍因此陷入了混亂的狀態(tài)。9月26日至11月11日,英法聯軍與美法聯軍同時從西、南兩個方向發(fā)起攻擊,處于半包圍境地的德軍被壓制于阿貢森林(Argonne forest)與默茲河(River Meuse)沿線的鉗形地區(qū)。德軍雖然實施了有序的撤退,但士氣低落,供應短缺。為了避免協約國軍隊入侵德國本土,魯登道夫于9月29日呼吁政府請求停戰(zhàn)。德國總理于次日辭職,新任總理直接向威爾遜總統呼吁以其十四點綱領為基礎召開和會。協約國傾向于拒絕接受德國的和談條件,但威爾遜暗示美國人有可能單獨與德國締結和約。10月27日,瀕臨崩潰的奧匈帝國也請求停戰(zhàn)。11月3日德國駐基爾港(Kiel)的艦隊以及西北部的大批部隊發(fā)生?變,11月7日巴伐利亞(Bavaria)爆發(fā)革命,戰(zhàn)爭最終被迫終止。魯登道夫遭解職,威廉二世于11月9日退位并逃往荷蘭。11月8日談判正式開始,11月11日上午5時交戰(zhàn)各國締結了停戰(zhàn)協定,西線最終恢復了往日的寧靜。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