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三國智 (2)

三國智 作者:程文超


臥龍審勢治蜀中:因勢制宜,寬嚴有道

《三國演義》第六十五回中,劉備奪取成都后,重賞文武有功之臣,一一加封定爵,然后“殺牛宰馬,大餉士卒,開倉賑濟百姓”,使蜀中“軍民大悅”。接著,劉備為了實現(xiàn)西川的長治久安,又委托諸葛亮擬定“治國條例”,在如何治蜀這個問題上,諸葛亮和法正產(chǎn)生了分歧??酌鲌猿忠苑ㄖ问瘢跀M定的治國條例中“刑法頗重”。對此,法正諫道;“昔高祖約法三章,黎民皆感其德。愿軍師寬刑省法,以慰民望?!钡T葛亮并沒有因法正勸諫而“寬刑省法”,他對法正說:“君知其一,未知其二:秦用法暴虐,萬民皆怨,故高祖以寬仁得之。今劉璋暗弱,德政不舉,威刑不肅,君臣之道,漸以陵替。寵之以位,位極則殘,順之以恩,恩竭則慢。所以致弊,實由于此。吾今威之以法,法行則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則知榮。恩榮并濟,上下有節(jié)。為治之道,于斯著矣?!边@一番話說得法正心服口服。

諸葛亮這段話,將漢高祖治國的歷史經(jīng)驗和當時西川的現(xiàn)實狀況分析得頭頭是道。陳壽對孔明治蜀的評價非常高。他在《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說:“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quán)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游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于邦域之內(nèi),咸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肖之亞匹矣?!?/p>

古人云:“時移則勢異,勢異則情變,情變則法不同”。對于決策者來說,最重要的是要有審時度勢的清醒頭腦。否則,只在具體方法上做文章,決不會有大作為。用法是寬是嚴,可因時因事而異,治理國家、管理企業(yè)決不能拘于一道。繼*之后,要施以寬仁,使民休養(yǎng)生息;繼“德政不舉”的亂國,必須嚴明法制,使人畏法而不敢胡為,始能由亂入治??酌髦问耠m主張嚴明法制,但在具體問題處理上則有猛有寬,或以猛濟寬,或以寬濟猛,而不是一律都用重典。凡違法的,不管是誰,孔明一般都嚴加處理,如對親如手足的馬謖、官高如李嚴,根據(jù)其犯罪的情節(jié),分別予以處斬或罷官。

諸葛亮堅持以嚴濟寬、以猛糾弘治理西川,果然,“自此軍民安堵。四十一州地面,分兵鎮(zhèn)撫,并皆平定”,使慘遭戰(zhàn)爭破壞的西川,在社會秩序逐步安定下來后,生產(chǎn)迅速得到恢復和發(fā)展。

由此可見,無論是企業(yè)還是個人,都一定要選擇最符合自己的路,絕不能照搬別人的經(jīng)驗。先進的管理經(jīng)驗和理論有很多,成功之路也有很多條,每個成功者提起成功的經(jīng)驗都能總結(jié)一套理論。但成功永遠沒有固定的模式,如果只是一味照搬別人而無自我的創(chuàng)新,就不會進步和發(fā)展,就會成為別人的附庸。即使是成功的歷史經(jīng)驗,如果不“審勢”而照搬照套,也是必定要碰壁的。法正之所以“知其一,未知其二”,就在于他只看到了歷史經(jīng)驗的一面,而沒有研究現(xiàn)實的客觀實際這一面,結(jié)果提出了一個削足適履的主張。

經(jīng)驗只能夠去借鑒,而絕不能照抄照搬,必須同個人具體情況相結(jié)合,并在自己實踐中加以檢驗才能起到積極作用。經(jīng)驗只有適合個人情況的時候才叫經(jīng)驗,否則只能算作廢話一堆。不切實際,盲目照抄照搬別人的經(jīng)驗,將別人的經(jīng)驗加以模式化、教條化,經(jīng)驗只能成為阻礙成功的絆腳石。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