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信在《星槎勝覽》的序言中載:“太宗皇帝德澤溢乎天下,施至蠻夷,舟車所至,人力所通,莫不尊視,執(zhí)圭捧帛而來朝,梯山航海而進貢。”《明史》也記載:“(朱棣曾經派人)北窮沙漠,南極冥海,東西抵日出沒之處,凡舟車可至者,無所不屆。”這些記載表明,鄭和船隊曾竭盡全力走訪了所有“舟車所至,人力所通”之地。鄭和鐫刻的碑文也暗示出,鄭和船隊航遍了所有能夠航行的海域。曾隨鄭和下西洋的龔珍在《西洋番國志》中寫道:“擴往圣之鴻規(guī),著當代之盛典,輿圖開拓,萬善咸臻?!?龔珍的這一記載揭示出,鄭和下西洋曾經開拓了當時明朝人的眼界。
明朝流傳下來的《海底簿》、《順風相送》和《寧波溫州平陽石礦流水表》等史料均記載,朱棣曾下令廣泛征集地圖、星象圖、航海圖等資料,為鄭和下西洋收集地理信息。1這些史料顯示出,當時明朝政府為鄭和船隊收集的地理信息涉及東西洋的海域范圍、洋流方向、水道深淺以及地形地貌。毫無疑問,《大明混一圖》以及《混一疆理歷代國都之圖》的母本必在明朝政府收集的地理資料范圍之內。
《大明混一圖》成圖的年代為1389年。此圖繪成之后一直保存在皇宮?!痘煲唤須v代國都之圖》原本的繪制年代為1402年,然而此原本早已失佚?,F(xiàn)存于日本東京龍谷大學圖書館的《混一疆理歷代國都之圖》是1500年日本人摹繪的復制品。根據此版本上的文字記載,《混一疆理歷代國都之圖》原本是朝鮮人金士衡和李茂共同繪制的。金士衡為朝鮮派往中國的使者,他于1399年來中國朝貢,回歸時將元代李澤民的《聲教廣被圖》和清浚的《混一疆理圖》帶回朝鮮。此后,金士衡在李茂的協(xié)助下將這兩幅源自中國的地圖合成為《混一疆理歷代國都之圖》。
《大明混一圖》與《混一疆理歷代國都之圖》非常相似,均以大明王朝版圖為中心,東起日本,西達地中海和非洲西部海岸,南括爪哇,北至大澤(現(xiàn)今貝加爾湖以北)。在此非常值得一提的是,《混一疆理歷代國都之圖》將地中海繪為一個開闊的大海灣,這明顯與1093年《張匡正世界地圖》的地中海輪廓非常相似?!洞竺骰煲粓D》和《混一疆理歷代國都之圖》可以證明,在出海下西洋之前,鄭和知曉非洲西部海岸線和南大西洋海域。正如1418年《天下諸番識貢圖》顯示出的海域命名,15世紀之初中國人地理概念中的西洋范圍涵蓋南大西洋海域。既然《星槎勝覽》和《明史》均記載,鄭和船隊航海的范圍為“舟車可至者,無所不屆”,并且《西洋番國志》還進一步記述說鄭和下西洋擴展了明朝人的眼界,那么鄭和船隊必定會由東至西繞過非洲南端并駛入大西洋。
1389年《大明混一圖》、1402年《混一疆理歷代國都之圖》和1418年《天下諸番識貢圖》都沒有繪出波斯灣的輪廓。這三幅圖說明,將紅海和波斯灣相混淆是中國古代地圖學中常見的早期錯誤之一。這種錯誤不僅可以在現(xiàn)存的古代地圖中看到,而且從《瀛涯勝覽》的記載中也可以推測出,這一地理錯誤曾經誤導了該書的作者——馬歡。
在《瀛涯勝覽》、《星槎勝覽》和《西洋番國志》這三部有關鄭和下西洋的史書中,“忽魯謨斯”是出現(xiàn)頻率最高的地名之一。中國史學界一致認為,三本史書記載的“忽魯謨斯”均是指現(xiàn)今霍爾木茲海峽中的一個海島。然而,三本史書記載從印度西海岸“古里”到“忽魯謨斯”的航程時間是不一致的。1似乎“忽魯謨斯”是個忽東忽西、忽左忽右的地方。從《瀛涯勝覽》有關“忽魯謨斯”的描述中可以看出,馬歡所說的“忽魯謨斯”并不是霍爾木茲海峽中的一個島國。
《星槎勝覽》記載的“忽魯謨斯”是“無草木”之地,而《瀛涯勝覽》中的“忽魯謨斯”卻有“春開花秋落葉”的現(xiàn)象?!跺膭儆[》將“忽魯謨斯”的氣候描述為:“氣候寒暑……有霜無雪,少雨露多?!笨墒乾F(xiàn)實中的霍爾木茲海峽屬熱帶沙漠氣候。那里夏季灼熱潮濕,冬季氣候宜人,是冬季避寒度假之地。這種氣候特征與《瀛涯勝覽》中的描述差別很大。
《瀛涯勝覽》高度評價“忽魯謨斯”在醫(yī)學、文學和天文等方面的成就,并稱其水平“絕勝他處”。只有一個歷史悠久、文明程度較高且人口數(shù)量較多的地區(qū)才會有“絕勝他處”的技藝水平。然而史料證明,當時霍爾木茲海峽一帶并沒達到這種水準。據史料記載,葡萄牙殖民地時期“忽魯謨斯”島的人口數(shù)量創(chuàng)歷史紀錄,那時全島的人口也僅為四萬多人。
《星槎勝覽》中記載,“忽魯謨斯”有座鹽山。14世紀阿拉伯旅行家伊本·白圖泰(Ibn Battūta)在其游記中稱,霍爾木茲海峽中的哲牢島上有座鹽山。2著名的《鄭和航海圖》也將“忽魯謨斯”繪為一個島嶼。根據這些史料,史學界一致認為“忽魯謨斯”是個“島國”。然而,《瀛涯勝覽》卻稱,“忽魯謨斯”位于“邊海倚山”之地,并且有從陸地上來的“旱番客商”到此處做買賣。這些記載表明,《瀛涯勝覽》中的“忽魯謨斯”不是一個海島,而是位于海濱。
那么,《瀛涯勝覽》中的“忽魯謨斯”究竟是哪里呢?
《瀛涯勝覽》將“忽魯謨斯”當?shù)氐哪冠P稳轂椤埃冠#┮詢敉梁裰?,墳堆甚堅整也”?!段餮蠓瑖尽泛汀段餮蟪暤滗洝芬矊ⅰ昂鲷斨兯埂碑數(shù)啬冠5男螤蠲枋鰹樯狡滦巍?歷史記載表明,“忽魯謨斯”國人信奉伊斯蘭教。在阿拉伯地區(qū),以石土砌成且形狀如山的墓冢只能在埃及找到,那就是金字塔?!跺膭儆[》有關“忽魯謨斯”地理位置、氣候特征和藝技水平等方面的記載均與埃及相符?!跺膭儆[》提到“忽魯謨斯”當?shù)厝恕绑w貌清白豐偉,衣冠濟楚”。1這一記載表明,馬歡所到的“忽魯謨斯”白色人種居多。史料記載,15世紀許多白種人定居于埃及,并且此地是歐亞之間貿易往來的連接點。而大批白種人抵達霍爾木茲海峽一帶是16世紀初以后的現(xiàn)象了。由此可見,《瀛涯勝覽》中的“忽魯謨斯”應是在紅海盡頭的一個埃及港口城市。
將“忽魯謨斯”張冠李戴,并不是馬歡在《瀛涯勝覽》中犯的唯一錯誤。在《瀛涯勝覽》中,馬歡還將非洲東海岸的摩加迪沙誤作為伊斯蘭教圣地“天方”。
有關鄭和下西洋的史料多次提到“天方”,并稱此國為“默伽”。史學界普遍認為,史書中記載的“默伽”和“默德伽”兩地分別指位于沙特阿拉伯西部的麥加和麥地那。麥加是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的出生地,被視為伊斯蘭世界中最神圣的地方。麥地那也是伊斯蘭的圣地之一。由于許多史料將“天方”描述為一個穆斯林朝拜的圣地,中國史學界一致認為,《瀛涯勝覽》和《星槎勝覽》等書記述的“天方”就是麥加。然而,將《瀛涯勝覽》與《星槎勝覽》等文獻相比較就可以看出,它們記載的“天方”并不是同一個地方。
《瀛涯勝覽》記載,從“古里”乘船駛往“天方”的航向為西南方向,即古代羅盤的“申”字方位。3可是,麥加實際上位于“古里”國的西北方向。
《星槎勝覽》和《咸賓錄》有關“天方”氣候和種植物的描述是:“風景融和,四時皆春,田沃稻饒?!倍跺膭儆[》中“天方”的氣候卻是另外一種景象:“氣候常熱如夏,并無雨雹霜雪?!碑?shù)夭菽镜纳L只能依賴露水。
《瀛涯勝覽》中的“天方”與《星槎勝覽》記載的“天方”相比較,最大的區(qū)別是當?shù)氐那逭嫠隆!缎情秳儆[》描述的“天方”清真寺為正方形,且寺中有一塊黑石。旅行家伊本·白圖泰的游記中有關麥加大清真寺的記述與這些描述完全相同。當今麥加大清真寺院內中央是巍峨的立方形圣殿“克爾白”?!翱藸柊住痹诎⒗闹袨椤胺叫畏课荨敝狻T凇翱藸柊住蓖鈻|南角的墻上,鑲嵌著一塊褐色隕石,即著名的黑石,或稱玄石。相傳它是易卜拉欣時期的遺物,據說穆罕默德也曾親吻過它。因此,這塊黑石被穆斯林視為圣物。反觀《瀛涯勝覽》,書中描述的清真寺卻是長方形,并且書中只字未提清真寺院內的黑石。馬歡是一位伊斯蘭教徒,他很可能不會忘記描述伊斯蘭教的圣物。最令人感到蹊蹺的是,《瀛涯勝覽》還提到“天方”清真寺內有一座“司馬儀圣人之墓”,這完全不符合麥加大清真寺的史實。
很明顯,《瀛涯勝覽》記載的“天方”不是位于沙特阿拉伯西部的麥加。根據《瀛涯勝覽》提供的“古里”駛往“天方”的航向,我們可以看出,馬歡所說的“天方”應該位于東非海岸線。
14、15世紀時期,東非海岸線上有兩座具有很大影響力的大清真寺。一個在坦桑尼亞的基爾瓦島(Kilwa),另一個在索馬里的摩加迪沙?;鶢柾邖u屬熱帶海洋性氣候,終年高溫、濕熱多雨。摩加迪沙屬熱帶沙漠氣候,終年炎熱、干燥少雨。很明顯,摩加迪沙的氣候特征與《瀛涯勝覽》等史料描述的“天方”氣候相符。
摩加迪沙的大清真寺名為“法克哈·愛丁”(Fakhr ad-Din),建于13世紀。清真寺占地的形狀為長方形,寺內廊柱用珊瑚巖等石塊筑成,有的廊柱上面貼有大理石板作為裝飾。這些建筑特點與《瀛涯勝覽》中有關“天方”清真寺的描述相吻合。伊本·白圖泰的游記提道:“摩加迪沙人一個人吃的等于我們一幫人所吃的量,所以他們都極其魁偉,十分肥胖?!薄跺膭儆[》對摩加迪沙人也有類似的描述:“其國人物魁偉?!币帘尽ぐ讏D泰的游記中還記載:摩加迪沙的蘇丹走到清真寺院的院庭內,站在他父親的墳前邊誦經邊祈禱。這與《瀛涯勝覽》有關“天方”清真寺內有一座圣人之墓的記載完全一致。
馬歡誤將埃及的一個港口城市當作“忽魯謨斯”,并且將非洲東岸的摩加迪沙誤作為麥加。這兩個錯誤說明,馬歡查看過與《大明混一圖》或《混一疆理歷代國都之圖》母本相類似的世界地圖,圖中沒有波斯灣的繪圖錯誤使馬歡誤將紅海視為波斯灣。
種種跡象表明,鄭和既不是美洲大陸的最先發(fā)現(xiàn)者,也不是第一位環(huán)球航行的航海家。在地圖的引導下,他的船隊沿著前人開拓的航道航遍了全世界,完成了朱棣吩咐的使命。前人流傳給鄭和船隊的世界地圖來之不易,這些地圖都是中國古代科技創(chuàng)造的結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