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明帝于景初三年(239)正月死去,時年三十五歲。司馬仲達總算趕上了明帝的臨終托孤。明帝拉著司馬仲達的手托付后事,讓他和曹爽一起輔佐少子,遺言的結尾是
——吾得見君,無所恨。
沒有親生兒子的明帝暗中收皇族的曹芳為養(yǎng)子,病情一加重就宣布了立太子。他拉著司馬仲達的手說的“我能遇到你,已經沒有遺憾了”,但略微尖刻點看,也可以這么解釋:明帝曾經擔心,司馬仲達從遼東回來的時候,可能會率大軍以武力篡奪皇位,但他沒有這樣做,于是安心了。另外遺囑中盡管托付了后事,卻沒有像劉備對孔明那樣表示出百分百的信任,而是讓他和皇族的實力派曹爽共同輔政。
司馬仲達慎之又慎,遠離權力中心,不理政務,但這是為了麻痹曹爽。既然司馬仲達變得老老實實,曹爽就幾乎掌握了全權??墒?,司馬仲達的秘密威令卻滲透了整個軍隊。嘉平元年(249),也就是明帝死后十年,司馬仲達突然發(fā)動政變,肅清了曹爽一派。
4
嘉平元年政變之后,名義上的曹魏王朝實際上已全盤成了司馬氏的天下。三年后司馬仲達死去,他的兒子司馬師繼承了父親的權杖。不過,他做了他父親不能做的事情。司馬師殺了發(fā)動反司馬運動的國丈張緝,廢了皇帝曹芳,立了文帝之孫曹髦。在皇帝的廢立上,以前就有暴虐的董卓展示自己實力的先例。司馬師在這次廢立的次年死去,其弟司馬昭繼承了實權。司馬昭殺了準備反抗的皇帝曹髦,讓曹操之孫、燕王曹宇之子曹奐即位。不用說也知道曹奐是司馬氏的傀儡。
司馬昭做了相國,又做了晉公,又被立為晉王。這和東漢末期曹操先做魏公又做魏王的情形簡直如出一轍。這就是向人們發(fā)出信號,魏滅亡后的王朝名為晉。曹氏對劉氏(東漢)所做的,被司馬氏原封不動地奉還。
咸熙二年(265)八月,司馬昭死。同年十二月,其子司馬炎受曹奐禪讓登基,建立新王朝晉。這就是晉武帝。
退位后的曹奐被封為陳留王,三十八年后死去。他比奪去自己帝位的司馬炎多活了十幾年。被曹丕篡位的獻帝被封為山陽公,也比曹丕多活了八年左右。二者有相似之處。
263年,也正是司馬昭掌握實權的時候,魏派軍遠征蜀,劉備之子劉禪投降。諸葛孔明死后,蜀沒有出過類似的人才,僅有個姜維在勉勉強強地維持著國政運行。投降后的劉禪被帶到洛陽,授予食邑一萬戶,過著悠閑自在的生活。有一天司馬昭問他:“想念蜀國嗎?”劉禪回答說很喜歡國都洛陽的生活,沒有想過蜀國。司馬昭心里會覺得此人“不可救藥”,但是,展現愚昧是劉禪唯一的保命方法。劉禪在洛陽打發(fā)了九年的廢帝生活,親眼目睹了魏被晉完全取代的過程。
蜀被滅國后,南方的吳仍在掙扎。孫權活了七十一歲,這在當時是高壽。可以說長壽過頭了,至少吳因為孫權的長壽而在各方面深受“老害”之苦。太子孫登因比父親死得還早,于是孫權立王夫人所生孫和為太子。本來也不會有問題,但孫權更喜愛孫和的胞弟孫霸,這其中也有上了年紀的原因。他的態(tài)度表現得非常明顯,在立孫和為太子的同時也立孫霸為魯王,這對兄弟的待遇完全一樣。大臣們誰也不知道太子會在什么時候因觸怒老人而被廢,于是分成了太子派和魯王派,陷入了長久的派閥爭斗。魯王派展開了廢太子的秘密工作,而太子派則拼命防守。派閥抗爭發(fā)展到了不可收拾的階段,內訌長達九年,因此吳再也不能全國上下團結一致地對抗北方的巨人魏——實際上是司馬氏。
孫權對國家已經分裂成兩派是心知肚明,但最后還是醒悟過來,要是任其發(fā)展下去國家就完了。他各打五十大板,廢了太子孫和,賜死魯王孫霸,誅殺了積極參與派閥抗爭的大臣。作為收場,又將潘氏所生的孫亮立為新太子。但九年內訌造成的創(chuàng)傷實在太深,他在創(chuàng)傷還沒愈合前就死了。時間是魏嘉平四年(252),也就是司馬師做了魏國大將軍那年。
國家活力衰退的吳希望用一場奪目的勝仗起死回生。在勝利萬歲的風潮中,諸葛孔明兄長的兒子,大將軍諸葛恪被期待能使吳再度雄起。他不停地發(fā)兵攻擊魏的邊境。和他相對的是反戰(zhàn)派,以武衛(wèi)將軍孫峻(孫權叔父的曾孫)為首。
吳國居民已疲憊不堪。孫權家族大概有暴虐的傾向,據說這個國家的刑罰之嚴酷,都能讓人想起戰(zhàn)國的秦。有說法認為,和魏、蜀相比,吳匱乏人才也是因為嚴罰主義。諸葛恪一直尋找重振國家雄風的機會,但軍隊的士氣低下,此外再加上疫病,兵力損失過半,只得沮喪地撤退。就像是已等候多時,反戰(zhàn)派的孫峻在宮殿設下伏兵,殺了返回的諸葛恪。諸葛恪是原先的太子派,孫峻則是魯王派。雖然已經被各打了五十大板,但后遺癥還在繼續(xù)。
孫峻死后,他的兒子孫繼承了權力。魏被司馬氏所取代,同樣的現象也經常在吳發(fā)生。不過吳國的情形發(fā)生在遠親即孫氏族內。十六歲的皇帝孫亮對孫的專橫感到不滿,但孫已經具備了廢立皇帝的實力。孫亮會同手下試圖誅殺孫,兵變未果反被廢了皇帝之位,降格為會稽王。孫迎立孫權的六子孫休登基,并且近衛(wèi)軍和皇帝手下全部都由自己的門下把持。不過,孫休已經二十四歲,他和心腹張布制定了嚴密的計劃,在朝賀的時候逮捕了孫,即日將其誅殺。倘若孫休在位時間長一些,吳的情況可能會好轉,但他在位七年即死去。在他死前一年,蜀向魏投降。另外,吳領內的交趾(越南)發(fā)生了叛亂。孫休有個年幼的兒子,但幼帝顯然無法應付處于多事之秋的國家,因此孫皓被迎為皇帝。
孫皓二十三歲,是被孫權各打五十大板而被廢的太子孫和的兒子。雖然已非年幼,但不得不說吳挑了一個最差人選。大概是隔代遺傳,孫權所表現出的暴虐性被孫皓放大了好幾倍。這位可怕的虐待狂做了吳國皇帝后,據說臣下戰(zhàn)戰(zhàn)兢兢,一日也不得安穩(wěn)。刑罰之殘忍,大概人們想破腦袋也想不出來。他把不中意的宮女淹到水里。所有人膽戰(zhàn)心驚,緊張到一點錯都不敢犯,于是孫皓就欣賞不到有趣的刑罰,因而不高興。有個走狗宦官岑昏,替他尋找各種各樣的刑罰借口,比如說誰眼神不好,等等。
孫皓還很奢侈,營造了叫“昭明宮”(后來為了避司馬昭的諱改稱顯明宮)的大宮殿,方圓五百丈。為了伐木,不僅動員了普通人,連二千石以下的官員都被用作監(jiān)督或其他工作。
晉朝益州刺史王濬向武帝進言,當今正應伐吳。他認為,如果荒淫殘虐的孫皓死了,吳立了賢主,就可能變強。所以要討伐的話就得趁現在。必須得承認,事實確實如此。
晉終于對吳發(fā)起南征。進言的王濬為將軍,負責指揮軍隊。和他一起攻打武昌的同僚將軍中有個叫王戎的人。四十七歲的王戎因是“竹林七賢”之一而聞名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