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童年的旅程(2)

娛樂至死:童年的消逝 作者:(美)尼爾·波茲曼


 

在歐洲范圍內(nèi)興起的倡導一個人性化的童年的潮流,部分是由于政府增強了對兒童福利的責任意識。我們關(guān)注這個事實非常重要,因為近些年來,政府過度干預家庭生活的行為已遭到批評。依我之見,批評得有道理。3可是在十八九世紀,尤其在英國,比較貧窮階層的成年人經(jīng)常不能對兒童發(fā)展出或是表現(xiàn)出我們認為正常的愛心和責任。據(jù)德莫塞的假設(shè),很可能是許多成人根本就缺乏對兒童產(chǎn)生柔情的心理機制,1也可能是因為經(jīng)濟能力低下,結(jié)果限制了這種感情的存在。無論如何,眾所周知,家長經(jīng)常把孩子不僅當作他們的私有財產(chǎn),可以隨心所欲地處置,而且當作動產(chǎn),他們的健康、幸??梢砸约彝ド娴拿x被消耗掉。在18世紀,認為國家有權(quán)成為兒童的保護者的觀念不僅新鮮,而且甚至激進。然而,逐漸地,家長至高無上的權(quán)威被人性地修改了,這樣,所有的社會階層都被迫和政府形成合作,共同承擔養(yǎng)育兒童的責任。

政府為何開始承擔這樣的責任,可以參照幾股力量來進行解釋。其中之一就是歐洲范圍的改革和學習精神。我們一定還記得,歐洲的18世紀是屬于歌德(Goethe)、伏爾泰(Voltaire)、狄德羅(Diderot)、康德(Kant)、大衛(wèi)·休謨(David Hume)、愛德華·吉本(Edward Gibbon)這些偉人的世紀,也是洛克和盧梭的世紀。我們甚至可以說,就童年而言,法國的耶穌會根本不能和盧梭相提并論,就像英國的工業(yè)機器不能抵擋約翰·洛克的思想一樣。我這么說,是指18世紀的知識氛圍,即所謂的啟蒙運動(the Enlightenment),有助于培養(yǎng)和傳播童年的思想。

拿洛克來說,在1693年出版的優(yōu)秀著作《對教育的一些想法》(Some Thoughts Concerning Education)中,他對童年概念的成長施加了巨大的影響。 同在他之前的伊拉斯謨一樣,洛克看到書本學習和童年之間的種種聯(lián)系,提出了一種教育,主張把兒童視為珍貴的資源,但仍然嚴格要求注意兒童的智力發(fā)展和培養(yǎng)他們的自控能力。盡管洛克對兒童身體生長方面的觀點很開明,但他還是把開發(fā)兒童的理性能力作為目的。一個孩子必須有精力旺盛的身體,他寫道:“這樣,身體才能服從和執(zhí)行頭腦發(fā)出的指令。”洛克還抓住了羞恥感的重要性,使之成為保持童年和成年之間區(qū)別的工具?!霸谝磺惺挛镏?,名譽和恥辱,”他寫道,“一旦人們喜歡上它們,是最能刺激心靈之物。假如你能使孩子形成珍惜名譽、憎恨恥辱,你就已經(jīng)在他們心中植下了正確的原則。”

但最重要的是,洛克有一句至理名言:人類的頭腦生來是一張空白的刻寫板(a blank tablet)、一張空白的書寫板(a tabula rasa)。由此,洛克推進了童年的理論。所以,最終在兒童的心靈上寫下什么內(nèi)容,這個重任便落到了家長和校長的身上(隨后,又落到了政府的身上)。一個無知、無恥、沒有規(guī)矩的孩子代表著成人的失敗,而不是孩子的失敗。一如200年后弗洛伊德有關(guān)心理壓抑的學說,洛克的空白書寫板的觀點在父母身上產(chǎn)生了一種與兒童發(fā)展息息相關(guān)的內(nèi)疚感,并為把認真培養(yǎng)兒童作為國家優(yōu)先的大事提供了心理上和認識上的根據(jù),至少在洛克所屬的商人階層,即他的選民當中是如此。雖然洛克不同于賀拉斯·曼1,因為洛克的想像力并不容許所有的兒童接受同等的教育,但他的確提出了教育窮苦兒童的學徒方案。窮人孩子的頭腦畢竟跟中上層階級孩子的頭腦一樣具有可塑性。

關(guān)于童年的概念,18世紀出現(xiàn)的第二個重要的知識性影響,當然非盧梭莫屬。盡管我相信盧梭心里并不清楚地明白童年為何會出現(xiàn)、它如何被保存下來(而洛克是很清楚的),但他還是對童年的發(fā)展做出了兩個重要的貢獻。首先,他堅持兒童自身的重要性,兒童不只是達到目的的方法。在這一點上,他的觀點就跟洛克大相徑庭,因為洛克認為兒童始終是潛在的公民或者商人。盧梭的思想也并非完全獨到,因為盧梭寫作的時代,法國對童年的魅力和價值已經(jīng)有了某種程度的尊敬。確實,盧梭自己曾引用一位老紳士的話:當路易十五問這位老紳士,拿17世紀和18世紀相比,他更喜歡哪一個。這位老先生回答道:“陛下,過去我用我年輕的歲月去敬重老人,現(xiàn)在我發(fā)現(xiàn)自己不得不用老年的時光去敬重青年?!辈贿^,盧梭既是個有影響力的作家,也極富個人魅力。當伏爾泰和盧梭的敵人揭露盧梭把自己的孩子遺棄在孤兒院里時,他多數(shù)的追隨者甚至拒絕相信這種說法。無論他個人有什么樣的缺點,盧梭的作品激發(fā)了人們對兒童天性的好奇,而這種好奇一直持續(xù)到今天。我們可以公平地說,在學術(shù)上,弗雷德里克·福祿培爾1、約翰·裴斯泰洛齊2、瑪麗亞·蒙臺梭利3、讓·皮亞杰4、阿諾德·蓋塞爾5和A.S.尼爾6都是盧梭的繼承人。(福祿培爾和裴斯泰洛齊毫不含糊地表示他們歸功于盧梭。)當然,他們的研究工作的出發(fā)點都是兒童的心理狀態(tài)不同于成人,對這一點應(yīng)單獨評價。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