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菜”(やさい/Yasai)泛指蔬菜類。古代日本人吃的蔬菜以款冬花梗(ふき/Fuki)、水芹(せり/Seri)、土當歸(うど/Udo)、山芋(やまいも/Yamaimo)、竹筍(たけのこ/Takenoko)、蘑菇(きのこ/Kinoko)、牛蒡(ごぼう/Gobou)等為主,其他便是現(xiàn)代日本人稱呼的“山菜”(さんさい/Sansai),例如蕨(わらび/Warabi)、虎杖(いたどり/Itadori)、八角金盤幼芽(たらのこ/Taranome)、繁縷(はこべ/Hakobe)等野生植物,因此即便現(xiàn)代日本有各式各樣的蔬菜,仍習慣將所有蔬菜稱為“野菜”。
三世紀的中國古籍《魏志倭人傳》中便記載著古代日本邪馬臺國“有姜、橘、椒、蘘荷,不知以為滋味”。這是有關日本蔬菜飲食的最早記錄。八世紀以后,逐漸出現(xiàn)蕪菁(かぶ/Kabu)、白蘿卜(だいこん/Daikon)、蔥(ねぎ/negi)、韭菜(にら/Nira)、茄子(なす/Nashu)、芋頭(さといも/Satoimo)、蓮藕(れんこん/Renkon)、瓜(うり/Uri)以及其他青菜,均是傳自中國大陸的蔬菜。
其中,蔥,更將日本兩大宗教的神道與佛教一分為二。神道對蔥極端尊重,認為蔥能夠避邪,而且生命力非常強,具有靈力。
舉例來說,往昔日本天皇乘坐的轎子有兩種,一是“鳳輦”(ほうれん/Ho-ren),另一是“蔥花輦”(そうかれん/so-karen)。一九八九年二月二十四日舉行昭和天皇大喪時,昭和天皇的御靈柩正是用“蔥花輦”抬進齋壇。
其他如神社柱子、屋頂、橋欄桿柱子上的珠子等,雖然美其名曰“擬寶珠”(ぎぼうし/Gibo-shi),看似源自佛教,其實都是日本神道信仰蔥花靈力的一種象征,是自“蔥帽子”(ぎぼうし/Gibo-shi)的發(fā)音演變而來。反之,佛教則將蔥列為五葷之一,認為熟食會令人發(fā)淫、多欲。
有關蔥花的宗教典故,有個很有趣的小故事。話說明治維新時風行“廢佛毀釋”(はいぶつきしゃく/Haibutsukishaku),就是要廢掉把神社與寺院混在一起的江戶時代風俗,徹底排斥佛教,重新推舉神道為國教。結果當時的京都府知事于明治十一年(一八七八)將五條大橋的擬寶珠全部拆掉,他以為那是佛教象征。
兩年后,明治天皇巡視全國路經(jīng)京都時,發(fā)現(xiàn)“蔥花”全部消失無蹤,大怒之下命知事悉數(shù)復原。當時的知事是慎村正直,原本是長州藩(山口縣)下級武士,可能正因為出身是下級武士,所以不懂得“蔥花”之于神道是一種神圣象征吧。
此外,織田信長統(tǒng)一日本全國的戰(zhàn)國時代,歐洲正是大航海時代??椞锍恕盎鹄K銃”(ひなわじゅう/Hinawazyu),還積極引進了胡蘿卜(にんじん/Ninjin)、番茄(トマト/Tomato)、南瓜(かぼちゃ/Kabocha)、辣椒(とうがらし/To-garashi)、蠶豆(そらまめ/Soramame)、西瓜(すいか/Suika)、菠菜(ほうれんそう/Ho-renso)等各式各樣外來蔬菜。
織田信長在建筑安土城時,同時也建造了龐大的藥草園,園內(nèi)藥草種類達三千多種,除了真正的藥草,其他就是自中國內(nèi)地和西域進口的舶來品蔬菜。至于馬鈴薯(Jagaimo/じゃがいも)、番薯(さつまいも/Satsumaimo)則是在戰(zhàn)國時代末期才傳進日本。
番茄和甘藍(キャベツ/Kyabetsu)直至明治時代一直被當成觀賞用植物,洋蔥(たまねぎ/Tamanegi)最可憐,因為味道獨特,長相也不美,始終沒人理睬?,F(xiàn)代日本人餐桌上不可欠缺的鹽腌大白菜(はくさい/Hakusai),據(jù)說是明治時代日俄戰(zhàn)爭以后才傳進日本,算是后來居上的蔬菜之一。
生菜色拉(サラダ/Sarada)的歷史最淺,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以后才普及于全日本各個家庭的餐桌。或許正因為往昔蔬菜文化不發(fā)達,日本人的海草(かいそう/Kaisou)飲食文化才能獨步天下,每樣海草都利用得很徹底。
近幾年來,日本超市蔬菜專柜上,規(guī)定每一種蔬菜都要注明生產(chǎn)地(或進口國名)。最近流行的是在蔬菜柜前或包裝蔬菜的透明玻璃紙上,另外貼上生產(chǎn)者簡介和照片,表示該蔬菜是由某地某人精心栽培的。我在挑選蔬菜時,通常會注意生產(chǎn)地,也就是說,盡量挑選本地生產(chǎn)的蔬菜,如此,不但可以買到當天清晨收獲的新鮮蔬菜,也算是對阻止地球暖化全民活動盡點綿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