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有忠信以為甲胄,禮義以為干櫓;戴仁而行,抱義而處;雖有暴政,不更其所。其自立有如此者。
“儒有博學(xué)而不窮,篤行而不倦,幽居而不淫,上通而不困;禮之以和為貴,忠信之美,優(yōu)游之法;慕賢而容眾,毀方而瓦合。其寬裕有如此者。
“儒有澡身而浴德,陳言而伏,靜而正之,上弗知也;粗而翹之,又不急為也;不臨深而為高,不加少而為多;世治不輕,世亂不沮;同弗與,異弗非也。其特立獨行有如此者。
“儒有上不臣天子,下不事諸侯;慎靜而尚寬,強毅以與人,博學(xué)以知服;近文章,砥厲廉隅;雖分國,如錙銖;不臣,不仕。其規(guī)為有如此者。
“儒有不隕獲于貧賤,不充詘于富貴,不慁君王,不累長上,不閔有司,故曰儒?!?/p>
見《禮記·儒行》。
“特立獨行”一詞創(chuàng)之于儒典,足以見儒者強健挺拔之身姿,威武不屈、富貴不移之志節(jié)。何謂特立獨行?中流砥柱可謂特立獨行,逆水行舟可謂特立獨行,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變可謂特立獨行,“雖千萬人吾往矣”,
見《孟子·公孫丑》??芍^特立獨行!“特立獨行”用之于“知其不可而為之”
見《論語·憲問》。,“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
見《論語·里仁》。,欲以一己之身而正天下的孔子,不正得其所哉乎!
世人都云孔子見老子,老子有教于孔子。卻不識孔子與老子相見之真相矣!
“至于龍,吾不能知,其乘風(fēng)云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
見《史記·老子韓非列傳》??鬃拥倪@一段話,僅僅是對老子單純的贊譽嗎?
孔子是何等氣象之人!以天命行世——“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見《論語·子罕》。以天德自許——“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見《論語·述而》。此等壯闊強健、“朝聞道,夕死可矣”
見《論語·里仁》。之孔子,聽到老聃所傳的那種殷商原儒的全身養(yǎng)生、知雄守雌的哲學(xué),能夠折身以服、為之動容嗎?
“季路問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問死?!唬骸粗?,焉知死?’”
見《論語·先進》。
言“不知”,是孔子的坦率,也是孔子委婉的批評。
“至于龍,吾不能知,其乘風(fēng)云而上天?!边@是孔子對老子的贊譽,也是對老子的婉拒與批評??鬃恿⒆阌诖蟮刂希貞选翱思簭?fù)禮”、匡扶乾坤于即倒的天命大任,“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見《論語·子罕》。!對于以避禍養(yǎng)生為宗旨的老子哲學(xué),稱其為“乘風(fēng)云上天”之龍,明言:“吾不能知?!笔羌燃卧S其智慧,又摒棄其遁世,與“子不語怪、力、亂、神”
見《論語·述而》。是為一義。
或許,魯昭公二十四年,三十五歲的孔子還沒有完全建立起日后那種自足充沛、剛健不屈、以“天下有道”為己任的儒家精神,但其坦蕩的胸懷已經(jīng)拓展,峻遠的志向已經(jīng)設(shè)立,對于年邁的老子以長輩儒者身份所給予的諄諄教誨,既敬重其智慧精深,又抗拒其消極遁世,譽之于天上之龍,拒之于“吾不能知”,是孔子與老子之間彼此不能相通之處,也是千年以降儒家與道家之間歷史的分野。
孔子與老子一見,儒道從此分流。
這是中國學(xué)術(shù)思想史上未被明察的一大關(guān)節(jié)。
孔子作為殷商遺民教士階級之一員,襲其衣缽,卻棄其精神,“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見《論語·里仁》?!皬囊粋€亡國民族的教士階級,變到調(diào)和三代文化的師儒;用‘吾從周’的博大精神,擔(dān)起了‘仁以為己任’的絕大使命——這是孔子的新儒教?!?/p>
見《胡適文集第5冊·卷一·說儒》。
老子代表的是殷商遺民教士身份的原儒,老聃因與孔子相見而傳名于世。在孔子以其坦蕩無畏的德操、勇猛精進的氣魄賦予儒家以弘毅強健、承擔(dān)天下的全新精神價值之后,儒名便一舉為孔子及孔門弟子所獨享。原儒精神價值的繼承者們便在老子的名義下聚集起來,重新調(diào)試與構(gòu)建從原儒那里繼承發(fā)展而來的以智慧為中心的價值體系,以至于以老子的名義或隱或揚于世間的隱者智者之身,屢見于史書與典籍的記載。隨著孔子聲譽的漸隆和孔門學(xué)術(shù)地位的確立,這些秉持原儒價值體系和智慧思想的隱者和智者漸漸從批判孔子本人和孔門儒學(xué)的行動中獲得了越來越多的智慧表述的樂趣。到了戰(zhàn)國時期,或許就是那位出生于楚國、卻以周太史儋稱世的姓李名耳字聃的智者,在前輩老子(智者和隱者)智慧思想表述的基礎(chǔ)上,綜合闡發(fā),鋪張揚厲,以老子的名義纂成《老子》五千言,李耳本人也成功地化身為一百多年前與孔子在周室都城見面的那位老耽,從而上升一百多年進入中國的歷史。
至于黃老并稱,老莊合流,以道家而名世,則是秦漢乃至以后年代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