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日期:2007年11月6日
侯孝賢導(dǎo)演
拍電影,無關(guān)理論
各位早安,你們昨天晚上一定睡得不錯,我呢,睡得不好,老起來,因為會想這個講座。我以前從來不想的,因為我感覺創(chuàng)作者不能去回溯自己拍片的道理和過程,尤其是道理。所以我以前從來不看評論,別人寫我的評論,我從來不看,有時候隔了很久,突然看到,我感覺,噢,原來他們當時這樣寫的。往往我都感覺寫得不中,什么研究、論文都寫不中,寫不中其實也會有趣。有時候你就會想那道理是什么,我自己的道理又是什么。但通常這是一個陷阱,當你想弄清楚自己是因為什么道理創(chuàng)作的時候,我感覺是絕對弄不清楚的。你要弄清楚了,你就不會拍了,你就不會創(chuàng)作了。就好像一個依循,去弄清楚形式跟內(nèi)容之間到底是什么關(guān)系?你的焦點是什么?你到底在拍什么?不知道你們有沒有看過一部小說,俄國作家果戈理,《死靈魂》是他最好的一本小說,他最早寫的那本是在他20歲出頭的時候,那個時期,其實評論者還沒準備好,意思就是他寫的小說很新——因為他描寫的完全就是實物,對人講話,完全是實的,抽象的完全沒有。但有個評論家看出果戈理這本小說是非常特別的,這個評論家的名字我記不得了,重點是之后這個評論家就跟果戈理變成朋友,他的意識形態(tài)就開始影響到果戈理。果戈理后來寫《死靈魂》。你知道嗎?他只寫了第一部,后來差不多又寫了約10年,但后面寫完就全部燒掉了,他三十幾歲就死了。其實,文學(xué)、文字書寫要比影像深邃。為什么?因為文字的使用非常需要抽象思考。所以有時候我看外國人拍的一個片子,他最后只講了一個道理,我說還用那么麻煩?說半天其實還比不上一篇文章,一篇文章滲透出來的寬度、廣度、深度都比電影強。所以電影千萬不要附炎于理論,你們也千萬不要照理論拍,照理論拍就完蛋了。這些方面也是給我自己解釋,但其實也不是。
小津電影呈現(xiàn)生命的蒼涼
他(卓伯棠博士)要我來這邊,我一看要講那么多,七講,還得了!但是你說我會準備嗎?我還是不準備。因為我怕越準備越糟,到時候什么也講不成。所以我今早五點鐘就醒了,真的是被嚇醒的。因為昨天講了一些……我就開始想。我以前跟他(卓伯棠博士)聊過布列松(Robert Bresson)跟小津安二郎,其實我是在他們的電影中看到我自己,但這種東西有時候你可以意會,但是你并不想去延伸它,找出一個恰當?shù)男稳荨降资鞘裁??沒有!其實沒有延伸,我自己并沒有延伸。我今天早上起來,沒辦法,所以腦子里就會延伸一下。其實昨天我講小津忘了一點:每個導(dǎo)演都有他的時代背景。小津安二郎的墓碑沒有名字,只有一個“無”字, 他是60歲去世的,12月12日出生,12月12日去世,夠風格吧?跟他的電影一樣,風格得一塌糊涂,連他自己的生命他都要掌握。但基本上他的電影就像他的墓碑,我感覺是一種生命的悲涼。從他早期的一個片子,在他早期還拍西部片、黑社會片、默片的時候,他看過很多西方電影,所以他早期年輕的時候就會拍一些各種形式的電影,到他拍《我出生了,但……》那個片子開始展露他的主題,他后來的題目一直是這個,從來沒斷過。到1941年小津三十幾歲的時候,他拍了一部電影叫《父親在世時》。那之前,他去中國內(nèi)地當兵,已經(jīng)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了,中日戰(zhàn)爭早就開始了。那個劇本(《父親在世時》)本來是他當兵之前就要拍的,后來當完兩年兵后回去,他當兵絕對不是年輕的、沖鋒作戰(zhàn)的那種,以他的資歷已經(jīng)是一個有名的導(dǎo)演,并且他又有三十幾歲了,所以不可能的。因此他兩年后回去又改了這個劇本再去拍,就是1941年,那時戰(zhàn)爭還沒有結(jié)束,他拍的就是:妻子去世,父親跟一個兒子在一起。父親是一個老師,怎么養(yǎng)這個兒子,把這個兒子養(yǎng)大,然后他去世。就是那么簡單的一個故事。一開始父親帶學(xué)生去旅行,有學(xué)生溺水死了,他很內(nèi)疚,所以就辭職了,之后,他在職業(yè)發(fā)展上是很困難的,所以他一直都在遷徙,但把兒子放在一個固定的地方,所以父子是不常見面的。父親那么艱苦的最后把兒子拉扯大,也變成一個教師。兒子一直想跟他父親生活在一起。父親說:你現(xiàn)在是老師了,你應(yīng)該有你的責任。那部電影就是在講一種人倫的責任,父親怎么讓小孩能夠跟他一樣。但是你知道嗎?片中一點其他的東西都沒說,但看完之后卻是非常悲涼的。那其實也是對戰(zhàn)爭的一種反思。那個父親教育孩子是那么認真,告訴他要對這個社會負責任,當了老師,應(yīng)該對你的學(xué)生怎樣,盡管他們過得那么艱苦。后來兒子結(jié)婚了,他去世了。這個電影的背后是那些人在那個時候全部被送去戰(zhàn)場,那個時候送去戰(zhàn)場,死亡是你想象不到的。如果看過一些日本的紀錄片——“二戰(zhàn)”時的紀錄片你就知道,國家機器之于人之間的關(guān)系。那是一種悲涼,小津是用這樣的一種形式。小津所處的那個時代正好是中日戰(zhàn)爭要開始之前,那之后主戰(zhàn)跟主和兩派——就是不主戰(zhàn)的出來會被暗殺,常常被暗殺的,包括首相級的,所以那個氛圍是非常蕭瑟的,非常肅殺的。所以小津在那個期間的表達是用這種方式。
然后從這個地方開始,后來到小津差不多四十五六歲的時候,就是我之前講的我比較喜歡的那個片子叫《晚春》,基本上也是一樣:母親去世,只有父親跟女兒,那個家基本上都是女兒在弄。當女兒聽說父親要娶另外一個女人,她那種抗拒……但后來她也答應(yīng)了,不過答應(yīng)了之后她父親也沒有娶,女兒答應(yīng)嫁給一個男的,然后父親送她去結(jié)婚,父親參加婚禮回來,一個人在那邊削梨,鏡頭很長,他一直在那邊削。那個真的也是一種悲涼啊,生命的悲涼!但是在他女兒身上你發(fā)現(xiàn)了一個生命的能量。因為原節(jié)子(飾演女兒)可能是剛剛跟小津合作,原節(jié)子是一個元氣飽滿的女子,所以就會有另外一個生命的能量就是從原節(jié)子這邊出來的。她就使影片多了一個層次。父子那個(《父親在世時》),生命的能量一直在父親身上,兒子不多,很悶的,就會生發(fā)出另外一種力氣,這是我比較喜歡的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