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最為轟動的,是1930年12月美國紐約銀行的倒閉。雖然這是一家私有銀行,但它的名字卻讓很多人誤以為其有政府背景。它有45萬名存款客戶,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在服裝廠工作的窮困猶太移民,銀行的破產(chǎn)讓他們瞬間一無所有。在這些銀行客戶中,有40萬人各持有約不超過400美元的存款,對他們中的很多人來說,這就是他們所有的積蓄。當銀行破產(chǎn)的消息傳開時,8000名存款客戶在該銀行位于布朗克斯的支行外面排起長隊,徒勞地想要拿回自己的存款,在他們四周是一群虎視眈眈的警察。類似的情形在美國各地不斷上演。
胡佛被包圍在采取行動的呼聲里。根據(jù)他的價值觀和前任食品局局長的經(jīng)驗,他認為私營部門應該承擔起解決問題的責任。起初胡佛提議各銀行聯(lián)合起來,集中各自的資產(chǎn),從而達到以強扶弱的目的。在胡佛的鼓動下,銀行家們成立了一個私營組織--國家信貸公司,但事實很快證明,這種方法根本不足以挽救身陷困境的銀行業(yè)。當胡佛企圖通過成立基金的方法來挽救瀕臨破產(chǎn)的匹茲堡銀行時,他身為匹茲堡銀行高管的財政部部長安德魯·梅隆本人卻拒絕捐贈,此時胡佛終于認識到救助自愿之難。
隨著銀行以驚人的速度持續(xù)倒閉,1932年胡佛終于迫于國會的壓力,成立了復興金融公司。復興金融公司擁有35億美元的政府資金和借貸能力,在收到足夠保證金的前提下,負責向身處困境的銀行、抵押貸款公司和其他金融機構(gòu)提供貸款。復興金融公司在滿懷希望之下成立了,旨在幫助緩解銀行業(yè)危機,尤以小城市的銀行為輔助對象。但后來事實證明,復興金融公司對于反危機根本不起作用。原因之一是由于政府要求復興金融公司公布貸款人的姓名。許多在困境中苦苦掙扎的銀行由于害怕消息走漏,都不愿意申請救助。胡佛的霉運還沒有結(jié)束。他任命曾擔任柯立芝政府副總統(tǒng)的查爾斯·道斯擔任復興金融公司的總裁。當胡佛拒絕發(fā)放退役軍人補貼金時,道斯稱他是反抗“救濟原則”的英雄。但令人尷尬的是,道斯辭職僅幾周后,他所在的銀行就從復興金融公司收到了一筆9000萬美元的貸款。有評論家諷刺說,復興金融公司是專為“救濟查爾斯”而設的,并指出查爾斯的雙重標準證明了胡佛政府只愿意幫助富人。
在對聯(lián)邦政府失去希望后,各州政府開始采取行動。1932年10月,內(nèi)華達州州長宣布銀行假日,原因是該州的銀行沒有足夠的資金滿足存款人的取款需求。1933年2月初,南部的路易斯安那州也效仿了這一做法。但引發(fā)全國性恐慌的,是密歇根州的銀行業(yè)危機。與該州的其他產(chǎn)業(yè)一樣,密歇根的銀行與汽車業(yè)之間有密切的關聯(lián)。大蕭條發(fā)生后,在受影響最為嚴重的汽車業(yè),工人們的存款逐漸減少,取款卻不斷增多,這使得銀行的資金流動受到影響。同時,越來越多的貸款人無法償還銀行的貸款,銀行只剩下一堆無法出售的抵作保證金的財產(chǎn)。隨著日子一天天流逝,境況變得越發(fā)艱難,銀行根本無力扭轉(zhuǎn)局面。